《尊佛不是这么尊的—-敬告某些佛门人士》
儒家对佛道两家不完全认同,却视之为两大不可或缺的辅统。就象一座房子,儒家是中间大厅堂,佛道为两边厢房。佛道两家乃出世法,对于政治、对于人类社会有辅导性价值而无主导性功能,以儒家为主统,理所当然。正常的佛徒道士,或对儒家有所贬低(比如说孔子为儒童菩萨之类),但绝不会因“屈居”辅统而侮骂儒家。

至于宋儒排佛,有其特定的历史、社会原因。当时儒门淡泊,收拾不住,人才都跑到佛门禅门中去了,儒家救世心切,为了振兴士气、刷新政治及抵抗外侮,不得不然。然复须知,宋儒对排佛仅限于义理批评,“排”得相当文明,与某些现代人的理解可不一样。

但近代以来某些佛门、准佛门中人有一种很不好的习惯,喜欢说别人谤佛、说儒家谤佛,说宋明理学“阳儒阴释”甚至诬指其剽窃。某佛徒(或佛徒)驾临东海草堂留言:

“后学想说的是近世文人的文风或士风,所影响的民风,造成了后世不肖者,不以剽窃为耻,反掩耳盗铃以为荣的情况。如果究其源头,明朝的某些理家是不能不承担责任的。佛家本怀在慈悲济世,至于世人如能采其点滴,成利世之用。有道者自是乐观其成,无诤于名份的。所以历史上也很少听到参禅者有谤于儒家,反倒是理家常谤禅门。羔羊尚知跪乳,某些人的行径则如同‘子成,则食其父母之枭”云云。

这类毫无凭据的无知妄断、毫不讲理的无耻诬蔑,令人厌恶。这真是大妄语,这才是赤裸裸的毁谤,尊佛不是这么尊的。我说过,儒佛道为中华文化三大统,相互之间有同有异,相互之间的影响和融合与时俱增。某些宋明理学家不排除受到过佛学(包括禅学)的影响启发,但儒佛两家的不同是显然的,宋明理学自有传统、自成体系是毫无疑问的。

儒家不完全认同佛教义理是理所当然的,东海大良知学虽融摄佛道、精汲西学,但仍然立本于儒,“不完全认同”它们也是理所当然的。“不完全认同”、有限认同及正常的、实事求是的义理审辨,与诽谤、谤佛性质完全不同,岂能混为一谈?何况“手捧佛经却谤佛法”这类指控,是必须有东海原话为证的。

儒家和东海都非常欢迎佛道诸家(包括自由主义者、西学研究者)批评指正或“共商大理”,但是,希望发言尽量如实如理些,这也是为人为学的基本修养。你们的时间生命与东海一样也很珍贵,空耗于没有凭据的妄断、没有道理的妄语及自以为是似是而非的浑人浑话之中,岂不可惜?造下大妄语业,无端自种恶果,岂不可畏?佛徒尤宜谨言也!

牟宗三在《周易哲学演讲录》中对儒家的传统有深入的阐说,附此共赏。“第三讲—乾坤代表两个基本原则:创生原则与终成原则”中写道:

“中国文化智慧最原始的根源就是“维天之命,于穆不已,于乎还显,文王之德之纯”这首诗。“纯亦不已”是客观地讲,从道德修养讲,转到《易传》就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象辞这句话是两个意思合在一起。“天行健”是天健之德,是创生原则,这是客观地说。“君子以自强不息”是根据“文王之德之纯”。文王之德之纯,纯亦不已。“纯亦不已”就是自强不息,“纯亦不已”是法天。两个“不已”是中国的智慧,一代一代相呼应,孔子就是继承这个传统。”

牟宗三指出:“《易经》讲生成,终始,讲创生,不是盲目乱闯,不是虚无流,所以《易经》重视终成。“至哉坤元”就藏在利贞这个地方,从元亨见“大哉乾元”,从利贞见“至哉坤元”。《易经》从这两个原则讲一终始过程。这是儒家的义理,既不是道家的,也不时佛家的。佛家没有这一套,佛家讲缘起性空,如幻如化。儒家根本反对‘缘起性空’哪是如幻如化那?哪是‘缘起性空’那?照儒家讲,天地万物都是‘乾道变化,各正性命。’这是儒家之灵魂。所以世俗人说理学家是阳儒阴释,这是在胡说八道似是而非,假聪明。理学家根本义理是儒家的,这一点从清朝三百年来得到的证实。”2009-8-20东海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