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归网首页   海归宣言   导航   博客   广告位价格  
海归论坛首页 会员列表 
收 藏 夹 
论坛帮助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论坛首页 |  排行榜  |  在线私聊 |  专题 | 版规 | 搜索  | RSS  | 注册 | 活动日历
主题: 建筑艺术系列:外国建筑师的中国印记(转贴)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归论坛首页 -> 海归茶馆           焦点讨论 | 精华区 | 嘉宾沙龙 | 白领丽人沙龙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建筑艺术系列:外国建筑师的中国印记(转贴)   
安普若
[博客]
[个人文集]




头衔: 海归元勋

头衔: 海归元勋
声望: 大师
性别: 性别:男
加入时间: 2004/02/21
文章: 26038
来自: 中国美国的飞机上
海归分: 4196257





文章标题: 建筑艺术系列:外国建筑师的中国印记(转贴) (1985 reads)      时间: 2007-3-10 周六, 01:11   

作者:安普若海归茶馆 发贴, 来自【海归网】 http://www.haiguinet.com

外国建筑师的中国印记


时间: 2005-04-29 11:07  来源:南方周末  作者:王寅 张捷
  

CCTV新总部大楼之所以在中国建筑界引起如此之大的争论和反响,其原因之一,是CCTV这样重要的项目选择了一个外国建筑师担任设计。

如果说库哈斯给中国人带来的将是一部“好莱坞大片”的话,那么,早在20多年前,外国人就已经在中国的土地上留下了他们制作的“影片”。

回过头去重新翻阅历史,不难发现外国建筑师很早就悄悄进入中国了。1975年,日本日建设计为上海宝山钢铁厂进行的工业建筑设计,可以视为外来建筑设计机构进入中国的序曲。但在建筑史上,公认最早的新时期外来建筑,还是1979年北京邀请贝聿铭设计的香山饭店。

由洋建筑师设计的建筑主要集中在京、沪、穗三地。以北京为例,1990年代境外设计项目有20多个,400多万平方米,其中80%是10万平方米以上的大型项目。

外国建筑师进入中国的历程,从时间顺序来看,有三个不同的阶段。在不同的时间段里体现着各自不同的倾向。

1980年代:华裔和日本建筑师,投资人的伙伴

1979年-1982年,贝聿铭设计的香山饭店,将中国的江南园林与现代主义建筑进行了一次完美的嫁接,也为中国建筑打开了面向世界的大门。

早期进入中国的项目,多为涉外的酒店、宾馆建筑和少量的涉外办公楼。早期的发展商大多是华裔,来自香港、东南亚,也有一些来自日本。考虑到沟通上、也有经营上的便利,投资商习惯性地与他们本国的承包商和建筑师进行合作,所以跟进的建筑事务所也大多来自上述国家和地区。

离开国际社会已经很久的中国建筑师,迎来了第一批境外建筑师,也迎来了他们的第一批老师。他们努力学习和掌握着现代的建筑技术,如何做一个高标准的酒店和高标准的办公楼是他们的首要目标。

高密度的建筑开始成为现代化的同义语。外国人设计的钢铁、混凝土和玻璃构成的庞然大物出现在城市中间,改变了中国人的思想,也改变着中国人的生活品质和质量。


1990年代:美国人,建造超高层的商业建筑师

1990年,昔日的中苏友好大厦对面,出现了一座由三座塔楼组成的山状建筑,这是约翰·波特曼设计的上海商城。高164.8米的上海商城不仅一跃成为上海浦西当时最高的建筑,也以其强烈的现代风格表明一种新势力的到来。

“在上海,这个中国最大最都市化的城市,正建造着许多由西方建筑师设计的高楼,使20-30年代欧洲人在上海建造的一些很有价值的新古典主义和Art Deco建筑变得如同侏儒。”这是1995年3月刊登在《建筑设计》杂志上评论。

进入1990年代,已经掌握了国外建筑的先进技术的中国建筑师开始在大型的公共建筑竞标中崭露头角,也能够做高层建筑,包括一些从技术上来说质量不错的项目。在解决了技术层面的课题之后,中国建筑师开始面临新的难题:把一个标准的办公楼做到怎样才能让开发商满意。

由于中国建筑师不了解建筑的商品属性,所以外国建筑师,特别是美国建筑师在这一时期相当有市场。

土地批租政策实行之后,外商的投资开始从酒店和办公楼扩张出来,扩展到外销和内销的住宅、大型的商业设施甚至工业项目。1990年代初,国外进入中国的房地产投资人当时最迫切要做的就是通过建筑师的产品设计,帮助他们在房地产市场上取胜。随着超高层建筑和大型项目的加紧建设,美国人成为1990年代当然的主角,商业建筑师成为进入中国的建筑师的主流。

此外,由于建筑的每一个领域都有各自的行家,在面对特殊类型的建筑时,境外建筑师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在这一阶段,比较风光的是来自美国、香港等市场化程度比较高的地区的建筑师,他们比较懂得如何为发展商服务,而且把这种服务概念带进市场。美国人在中国建造摩天大楼的同时,也在教会中国建筑师如何去学习市场化运作,如何从商品化上看待建筑物的属性。

在短短数年的时间里,中国的城市陡然增高,建设的激情和都市的迷乱互相交织在一起,热衷于西方建筑设计的直接后果是城市空间的千篇一律。“多数建筑做得很表面化,中国人在买象征物,是经济发展的象征物。标准的象征中国发展形象的‘西方建筑’是一种30层左右高,50000平方米的大楼,这样的楼随处可见,它被作为一种商业活动和文化进步的象征。”(《加拿大建筑师》1995.6)


新世纪:欧洲人,难以捉摸的导师

进入新世纪,就是过了又一道分水岭。外国建筑师非但没有减少,反而有号召力的大牌建筑师越来越多。他们潮水般地涌入中国建筑市场,来分享这块大蛋糕。从大型公共建筑,到小型的社区开发,都会看到洋建筑师的身影。与前不同的是,这次登陆的多数是欧洲人。从规划到建筑,包括重大的标志性建筑,越来越多的项目落到了欧洲建筑师手中。大量欧洲建筑师的进入,是因为人们注意到了建筑的多样性,同时有越来越多的人想表达建筑的各种可能。

当人们开始把建筑看作文化的时候,建筑标准的惟一性消失了。后来居上的欧洲人在文化和历史上的优势显露无遗,他们正在成为新的导师。欧洲漫长的历史,造成不同的传统、不同的文化,从而形成建筑文化传统的差异。曾经被高度、宽度等技术特征征服,被外国建筑师的职业化、商业化所征服的中国建筑师,开始拜欧洲人为师了,变得习惯于接受文化上的差异和不同。

从1990年代末期至今,中国建筑又翻开了新的一页,城市面貌正被注入新的形象和新的语言。里程碑式的建筑和有着巨大争议的超大型公共建筑开始出现,其中尤以保罗。安德鲁的国家大剧院和库哈斯的CCTV最为突出。

同时,更多的规划设计师开始出现,城市规划、景观设计全面进入。从1980年代只是盖一幢幢房子,到现在开始规划一个区域、一座城市。从2000年开始,上海以成百平方公里的规模进行大规模的城市开发。

黄浦江沿岸的城市设计、一城九镇、世博会,都吸引了世界各国建筑师和城市规划师的目光。

隔着黄浦江与外滩遥相呼应的是浦东小陆家嘴,这里是中国现代化气息最浓的区域之一。在建筑面积400平方公里的区域里,鳞次栉比的高楼风格各异,其中大多数出自境外建筑事务所之手。在金茂大厦旁边,上海环球金融中心正在拔地而起。由美国KPF设计事务所、日本清水建筑株式会社设计的上海环球金融中心楼高达492米,建成后将超过目前的世界第一高楼——452米的吉隆坡石油大厦双塔。

中国已经是世界建筑师的舞台和竞技场,小陆家嘴就是最好的证明。

1980年代境外建筑师的主要代表建筑

北京长城饭店(美国培盖特国际建筑事务所)

北京建国饭店(美籍建筑师陈宣远)

南京金陵饭店(香港巴丹马公司)

上海华亭宾馆(香港王董建筑师事务所)

北京中国国际贸易中心(日本日建设计)

北京新东安市场(美国RTKL)

上海花园饭店(日本株式会社大林组)

1990年代境外建筑师的主要代表建筑

上海商城(美国波特曼设计事务所)

上海新金桥大厦(香港何涛建筑设计事务所)

上海浦东国际机场(法国巴黎基础公司设计部)

新上海国际大厦(加拿大B+H建筑事务所)

上海大剧院(法国夏邦杰建筑设计事务所)

上海浦东金茂大厦(美国SOM建筑设计公司)

新世纪境外建筑师的主要代表建筑

国家大剧院(法国保罗·安德鲁)

上海科技馆(美国RTKL)

广州新体育馆(法国保罗·安德鲁)

广东奥林匹克体育场(美国NEB设计集团公司)

广州发展中心大厦(德国gmp)

中国电影博物馆(美国RTKL)

深圳会展中心(德国gmp)

上海环球金融大厦(美国KPF设计事务所、日本清水建筑株式会社)


  王明贤访谈 警惕三流洋建筑师

南方周末:外国建筑师纷纷进入中国一展身手,中国的吸引力在哪里?

王明贤:中国现在是世界上建设量最大的地方,外国建筑师肯定要盯着这个机会。比如在欧美,现在一个上万平方米的项目就很了不起了,甚至是某些建筑师一辈子所能遇见的最大的项目。但在中国,那只是最小的项目——做几十万平方米或许还是小意思。

20世纪50年代战后重建应该是他们忙碌的高峰期,但是现在他们只是进行正常的城市更新。而中国现在正处在整个城市扩大发展的时期,北京尤其如此。有一个数据,去年北京房地产的投资额占整个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54%,而上海不过20%多。

南方周末:您怎么评价外国建筑师在中国的创作状态?

王明贤:多种多样。的确有些不错的建筑师进入了中国,对推动中国建筑的发展会起到作用,但是现在很大一部分是商业性的事务所进来,很多问题也出在这里。

现在进入中国的大量的商业性事务所,他们最主要的目的不是为了把设计做好,而是为了把钱挣到。为了这个就不惜利用各种手段讨好中国的业主。他们能为中国当代建筑留下什么东西是很值得怀疑的。

最早值得注意的例子是上海波特曼酒店,它不是纯粹的现代建筑,用了非常多的中国元素。一部分人认为很尊重中国的文化,但是实际上是用他者的眼光来看中国文化,就好像巴黎时装展上出现的中国元素。

后来波特曼集团在上海又做了几个项目,都不像在国外做的那些很严谨很纯粹的建筑,很多中国建筑张牙舞爪的特征他们都学会了,也就是说,他们学会了做中国城市领导和群众喜闻乐见的建筑,所以他们屡屡中标。外国建筑师可以说很聪明,也可以说很狡猾。

一些很差的事务所纯粹就是为了到国内抢饭碗,他们会揣摩业主的心理,你要现代式就给你现代式,你要摩天楼就给你摩天楼,根本不从学术上考虑。

这种笑话很多,实际上,我们看到有些外国建筑师在中国非常忙碌,忙着走穴。还有的中国事务所,参与投标的时候专门请外国人做方案介绍,一定要黄头发蓝眼睛的白人。甚至,现在所谓的国外设计师很多干脆都是中国人,所谓假洋鬼子。

南方周末:您担心这个说法吗:中国将会成为国外建筑师的试验场。他们给这个迷乱的城市增加了一些感叹号。

王明贤:也许不是感叹号,不过是一个大的逗号。

今天的北京是外国建筑师实现梦想的地方,外边没有这么多的建设机会,他才会在这里做试验。我个人认为,如果是很严肃的建筑试验,那么作为外国建筑师的试验场并不可怕,如库哈斯、赫尔佐格与德梅隆、矶崎新……这些世界一流的建筑师的作品,能为中国当代建筑史留下新的文化记忆。可怕的是把北京作为商业性的城市来炒作。

北京目前的建筑状态,迷乱是确实存在的,但是也不是毫无出路。

外国建筑师进入中国似乎是个必由之路,比如日本,从1980年代开始到1990年代初期,外国建筑师纷纷进入,几乎所有的建筑大师在日本都有作品。但是和中国情况不同,人家进来的是真正的世界大师,而我们请的绝大部分是三流的洋建筑师。我们自己要把好这个关。实际上,现在大多数城市管理部门和业主都不知道建筑师还有商业性和学术性之分。

从这点来看,我们的钱花得才真正冤枉。 

没落的标志性建筑

二十世纪初,当摩天楼这种建筑类型刚在美国出现不久,一些建筑师和艺术家便开始幻想起各种高层建筑在空中联结的场景了。库哈斯所设计的央视新大楼,使建筑狂想家们看到了这种“空中城市”在中国出现的可能性

在谈论“央视总部大楼”和种种“前卫设计”的时候,有必要指出这样一件逸事:

1996年,库哈斯曾接到一个与央视总部大楼类似的项目:为好莱坞巨头环球影业公司(Universal Studios)在洛杉矶设计新的总部大楼。

而在1996-2000年间,库哈斯事务所的设计一直是“变化比计划还快”,因为那几年恰逢互联网通讯迅猛发展的时期,环球影业公司在管理上日趋灵活化,一些工作室开始陆续离开总部,有些下属机构干脆搬去了佛罗里达……集中式的总部大楼的实际操作意义在急剧减弱,而最后剩下的更多的是一种文化象征意义:建一所与众不同的总部大楼用以体现独特的公司形象。

终于,2000年1月10日的一条新闻彻底改变了一切:美国娱乐巨头时代华纳公司(Time WarnerInc.)与互联网巨头美国在线公司(AOL)宣布合并,成为一家网络、娱乐、媒体合一的超级公司,意欲在数码时代以全新的经济运作形式称雄于全球市场。环球影业的董事会立刻意识到:在这样一个经济快速转型的时代,将巨额资金投入到一个规模庞大、运作缓慢的不动产业上实在是一个不智之举,于是他们彻底放弃了总部大楼计划。

在随后对该事件的反省中,库哈斯的合伙人伍德说道:“如果微软公司换在50年前事业成功的话,他们肯定已经建了一个富丽堂皇的总部大楼。但是微软公司没有这样做,是因为今天如果一个公司可以通过另外的一套复杂网络建立起它独特的形象,那么它固定在某处的标志性的建筑就变得没那么重要了。资金应该集中地投向公司的组织关系而不是一个实体结构。”

事实上,在20世纪末,欧美各国超大规模工程数量的锐减,正反映了全球尖端经济从“实体经济”向“虚拟经济”的巨大转变。而这种剧变,在库哈斯看来,“标志着建筑师这一行业的巨大失败”。

然而,库哈斯在中国找到了希望,因为“中国现在是惟一的国家政府有统一项目的地方”,而中央电视台,按他的说法“是相当稳定的业主”。

确实,我们正沿着现代化的道路跑步前进,我们加入了WTO,我们要承办奥运会和世博会,我们要在每个城市都建设高楼林立的CBD,我们要投巨资修起别人想都不敢想的巨大的文化象征物──我们不仅要现代,更重要的是要显得现代。我们要向全世界显示出我们的富裕和强大、前卫和开放。

设想在2008年,举国欢庆奥运会的时刻,中央电视台总部大楼矗立在崭新的北京中央商务区中。这对具有非凡才华和梦想的建筑师库哈斯来说,无疑是一个大大的跃进。而这栋宏伟的建筑,像一个迈开大步的巨人,正是我们这个大跃进时代的最佳写照。

作者:安普若海归茶馆 发贴, 来自【海归网】 http://www.haiguinet.com









相关主题
中国非主流艺术系列:肖鲁 《十五枪……从1989—2003》(转贴) 海归茶馆 2006-10-11 周三, 03:02
建筑艺术系列:郑光复:拂去泼在中国建筑师身上的污水(转贴) 海归茶馆 2006-10-22 周日, 08:23
建筑艺术系列:中国国家剧院设计者的杰作 巴黎戴高乐机场顶棚坍塌(转贴) 海归茶馆 2004-5-29 周六, 16:49
建筑艺术系列:美国SOM建筑设计事务所 海归论坛 2003-12-20 周六, 05:40
现场:艺术探索?美女全裸让书法家写字(图组)--真的是全露 海归酒吧 2007-1-24 周三, 06:55
附庸风雅系列:学院主义的黄昏——中国现代艺术进入一个历史性的庸俗化时期(转... 海归茶馆 2005-2-19 周六, 02:23
重庆快乐英语角使年大庆第一波:重庆快乐英语角大事记 (2002-2011) 海归酒吧 2011-4-11 周一, 17:38
逗你玩系列:新东方老师罗永浩语录(转贴)-- 前两天有人贴了一个新东方的录... 海归茶馆 2004-12-28 周二, 13:38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安普若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发送电子邮件 浏览发表者的主页 QQ号码什么是QQ号码? MSN
  • 建筑艺术系列:外国建筑师的中国印记(转贴) -- 安普若 - (6000 Byte) 2007-3-10 周六, 01:11 (1985 reads)
显示文章: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归论坛首页 -> 海归茶馆           焦点讨论 | 精华区 | 嘉宾沙龙 | 白领丽人沙龙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回复主题, 不能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发表投票, 您 不可以 发表活动帖子在本论坛, 不能添加附件不能下载文件, 
   热门标签 更多...
   论坛精华荟萃 更多...
   博客热门文章 更多...


海归网二次开发,based on phpbb
Copyright © 2005-2024 Haigui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