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人物照片】张蝶的“音乐之声”——记荷兰埃因霍温艺术学院琵琶教授 张蝶(转帖)
Select messages from
# through # 帮助
[/[Print]\]

海归论坛 -> 海归茶馆

#1: 人物:【人物照片】张蝶的“音乐之声”——记荷兰埃因霍温艺术学院琵琶教授 张蝶(转帖) (2610 reads) 作者: 安普若来自: 中国美国的飞机上 文章时间: 2007-10-01 周一, 15:43
    —
作者:安普若海归茶馆 发贴, 来自【海归网】 http://www.haiguinet.com

张蝶的“音乐之声”——记荷兰埃因霍温艺术学院琵琶教授 张蝶





张蝶,一个对中国大陆音乐爱好者不会陌生的名字,也是第一位把琵琶带到海外并在海外政府学院传授琵琶艺术的创始人。这位天津音乐学院琵琶专业毕业的高才生,既是琵琶演奏家,也是活跃在流行音乐界的著名歌星。1986年获得中国全国青年歌手大赛奖的银奖,以普通话版的《成吉思汗》一举成名,1989年更荣获中国文化部颁发的“中国十大歌星”称号,与腾格尔为同时出道之歌手,1996年,中国文化部还特别为张蝶颁发了“中国流行歌坛十年回顾”特别贡献奖,是唯一的一位海外华裔得奖者。

正当张蝶的事业蒸蒸日上时,她做出了人生中一次重大选择———1990年随浩浩荡荡的“洋插队”大军到澳大利亚留学,然后辗转到荷兰。张蝶就坐在记者身边,一面呷着浓香可口的维也纳咖啡,一面用她颇富磁性的嗓音娓娓讲述起她在海外开辟一片属于自己的艺术天地的动人故事……

一曲琵琶行 澳洲谱乐章

自幼张蝶随上海越剧团的父母从上海移师天津,母亲那种为艺术奉献,对艺术的执着追求,曾经深深地感染过幼年的张蝶,慨叹当年,张蝶九岁学琵琶,13岁进入天津音乐学院附中,17岁考入天津音乐学院名族乐系琵琶专业,从评弹《蝶恋花》到吉他《小小少年》,从五块钱一首的自费伴奏到自弹自唱《野鸽子》,从邓丽君、山口百惠到玩出自己的《冰与火》大碟,乃至成名的《成吉思汗》,回首往事,张蝶85年开始演唱流行歌曲,86年荣获全国流行歌曲比赛新人奖,87年荣获希望杯歌手大奖赛金奖,88年应日本政府邀请前往日本举行个人独唱独奏音乐会,同年荣获亚洲杯青年歌手大赛银屏奖,89年荣获文化部颁发的十大歌星称号,90年7月赴澳洲留学,同年8月在澳洲著名的华人俱乐部举办为期一个月的独奏独唱音乐会。91年参加了海外华人为祖国赈灾义演活动共15场,并多次捐款给赈灾委员会,92年香港亚视专题采访了张蝶,并播放由她演唱的歌曲,去年澳洲名族电视台先后六次播出张蝶的音乐专题片,留澳期间,张蝶还以大陆声、器乐双料大奖得主的身份,与美、加、台、新加坡等地得过大奖的同胞一起,昂着头迈进澳洲国会大厦,并压轴一曲《十面埋伏》,拨动得一班不列颠“流民”的后代子孙如痴如醉,伴随着长时间的掌声,其澳洲资深的文化官员长叹“中华文化的根基实在太深厚了”,张蝶清清楚楚地记得那天是10月6日,她26岁生日,澳洲总理霍克率领他的部下:外交部长、移民部长、劳工部长给张蝶留下了“祝您生日快乐”的签名。

十五年前,只会英文字母的张蝶,凭着精明勤奋和一副金嗓子,背着一把琵琶漂泊到举目无亲的澳洲,二十年间,堪培拉、悉尼、悉尼、墨尔本、布甲斯班各大艺术节,同胞、同乡会庆典活动,张蝶的名字和大幅彩照被印成烫金的广告:“重金礼聘中国红歌星张蝶小姐”。

古典乐器进学堂 郁金香里育英才

1995年春,张蝶与新婚不久的夫君一起,从澳洲远渡重洋,来到郁金香盛开的国度荷兰,张蝶的老公是一位新加坡华人,受公司委派,他到荷兰负责打理一家分公司,张蝶自然也就“夫唱妇随”,在一个陌生的城市定居下来。

这座小城名叫若梦,张蝶笑言:“是个像梦境一样飘渺而美丽的地方。”若梦位于荷兰东南部一个海口地区,她住的房子四面临水,自然风光绮丽;唯一的缺憾是缺乏艺术圈的朋友,有一种莫名的惆怅和孤独感。

2003年,终于有一个机会使她萌生了回家的念头———经一位北京朋友介绍,她欲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筹委会谋得一个职位。孰料,她带着两个儿子回国不久,“非典”就蔓延开来,只得重返荷兰躲避。

在此期间,张蝶两个儿子的入学成了问题:因为若梦没有中文学校;而有中文学校的城市,最近的是车程一小时的埃因霍温。于是,她又举家迁往埃因霍温。

也是机缘巧合,一天,她去一家茶楼喝茶,一上楼梯,遇到一位50多岁的华裔男子吴炎威先生,胸前还缀着一个标牌:“埃因霍温中文学校董事长”。真是“得来全不费功夫”,张蝶不禁眼前一亮,机灵地上前打招呼,做自我介绍。而老校长亦送她一张名片,上写:“相见是缘分,合作是互赏。”很快,两人一见如故,儿子上学的问题也迎刃而解。

更巧的还在后头。

当时,张蝶作为境外中介,为协助国内几位学音乐的硕士生联系工作,到埃因霍温艺术学院找院长求援。临别时,院长(Jan van den Berg)问:“请问张蝶小姐,你是学什么的?”

“学中国民族音乐的。”张蝶答。

“声乐还是器乐?”

“器乐,一种很古老的中国乐器———琵琶。”

“琵琶好呀,很好听!”

“什么?您见过琵琶?”(要知道,对方是个地地道道的老外呀!)

“见过,我还知道琵琶什么形状,是在DISCOVERY(探索频道)上看到的……请问张蝶小姐,你愿不愿意到我们学院来教琵琶?”

“什么?!”张蝶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感觉心都要从胸膛里跳出来了。

“愿意,当然愿意!”她用微微颤抖的声音,接受了这份仿佛从天而降的慷慨馈赠。

翌日,院长的电话就打来了:“张蝶小姐,什么时候我们开个琵琶班说明会?”

“唷,这么急呀?能否再等一等?”

“等什么?”

“我还没跟我先生商量呢!”

“好吧,应该尊重你先生的意见!”

先生的这一关过得出奇顺利。“那太好不过了,我早就说过,你的琵琶不能丢,唱的哪门子歌呀,餐馆里盘子碗劈啪乱响,我都替你难为情!”为进一步表示对妻子的支持和诚意,张蝶生日那天,他送给她一份厚礼———一套价值13000欧元的雅马哈高级音响。

就这样,“张蝶琵琶艺术班”在埃因霍温落户了。这是荷兰乃至欧洲第一个教授琵琶的艺术培训班。

万事开头难。张蝶琵琶艺术班2004年9月11日开学时,尚无立锥之地。她每次上课都需带着7名学生,抱着琵琶教材,拎着大包小包,哪间教室空着去哪间,“上蹿下跳”,犹如打游击,又像个野台班子。

还有语言障碍。7个学生中,除了她自己的两个儿子,都是华人移民的子女,长期受海外文化熏陶,说不好汉语。因此,张蝶不仅要教琵琶,还要教中国文化,从语言、发音、用词到中国历史、地理小知识,可谓包罗万象。例如,她教唱一首电视剧《上海滩》插曲,便要告诉孩子们上海在哪儿,剧中男主演周润发是谁,如此等等,不厌其烦。她还买来《幼儿成语》,每次上课教一句,然后让他们回去练习造句,使之逐渐对中国文化产生兴趣。

按照荷兰的风俗,学生上课必须由家长接送,不论家住何方。而张蝶为了方便路途较远的孩子上课,宁肯自己做出牺牲,亲自开车接送。一旦她身体不适,便将困难转嫁给丈夫,由他代劳。她的琵琶班越来越像个大家庭:她为每个学生过生日,买蛋糕,吹蜡烛,唱《生日歌》,送小礼物;或随意找个理由就将学生和家长请到自己家中聚餐、开party,组织大家画画,表演小节目,用中国文化凝聚人心。她的付出也得到了回馈,在她生病时,学生们打电话、送药、煲鸡汤,煮人参,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张蝶琵琶艺术班也吸引了土生土长的荷兰人。一天,一位名叫海德维的荷兰少女闯入张蝶的视野:她身材窈窕,金发碧眼,芳龄十八。她自从看了中国女子十二乐坊的DVD,便迷上了琵琶;获悉埃因霍温艺术学院有个张蝶琵琶班,便迫不及待,在父亲陪同下登门拜访。在张蝶那幢弥漫着浓郁中国情调的别墅中,父女俩当即决定报名参加琵琶艺术班。张蝶欣喜地发现:海德维不仅是块音乐的璞玉,同时兼有美术才能,而其数学成绩在整个埃因霍温名列前茅!按照她的条件,完全可以报考荷兰最好的阿姆斯特丹大学。但为了学习琵琶,她毅然放弃了去阿姆斯特丹的机会,报考了当地一所理工大学。现在,海德维成了琵琶班里最优秀、最有发展前途的学生之一。

“柳暗花明又一村”,张蝶的琵琶艺术班渐渐名闻遐迩。尽管她从不在媒体上做广告,报名者却纷至沓来。

开班第一年,她无立锥之地;开班第二年,她与别人合用一间教室;开班第三年,她有了自己独立使用的教室。

如今,她的学生已达28人,分为幼儿班、青少年班、成人班、老年班。学生中年龄最小的5岁,最大的62岁。

今年7月,张蝶带领琵琶班的学员们第一次踏入祖国故土应邀前往天津参加2006年国际少年儿童文化艺术节,这是首次代表荷兰政府去参加艺术节。在这之前,张蝶与学院的领导(Ton Spierings)为这次活动做了精心地安排,也得到了中国驻荷兰大使馆领导和华人社团的大力支持。艺术节上,学员们穿着荷兰少数民族服装,抱着中国最古老的民族乐器─—琵琶,弹着中外著名的乐曲,轰动了整个艺术节。

张蝶在海外弘扬中华文化所作出的杰出贡献,得到了天津市市长戴相龙的亲切接见,并鼓励张蝶在海外能为祖国的文化艺术事业作出更大地成绩。

张蝶带着荣誉回到荷兰之后,在安多芬梅林酒楼举行了庆功会,中国驻荷兰大使馆代办张大兴伉俪、一等秘书岑建德参加了庆功会。在庆功会上,张大兴代办热情赞扬了张蝶为弘扬中华文化所付出的努力和所取得的巨大成绩,曾经担任中国中央电视台文艺编导的张夫人张莉女士,也衷心祝福琵琶班能走上世界。

传播中华文化 缔造美丽事业

如今事业蒸蒸日上的张蝶又把眼光瞄准了国内,我不能放弃她,因为她生我、养我,我要把海外优秀的文化介绍进来,把我们古老的文化弘扬出去,张蝶深有感触地说:“作为歌手,只有在中国的舞台上才有荣誉感,上万的人群、熟悉的眼睛、雷鸣般的掌声,听到'掌声响起',心里将是何等的满足,这种状态和心理在海外是永远不可能有的”。

而今,张蝶给日思夜想的父母和家人们带回了物质和精神的安慰,给往日的朋友带回了异国的情调和团聚的欢乐……

谈到成功的原因,张蝶念念不忘她在天津音乐学院就学时的恩师刘刚。刘刚曾动情地鼓励她:“张蝶,你在海外哪怕只有一个学生,我都为您感到骄傲!张蝶更念念不忘的还有她的父母、哥哥姐姐和亲朋好友们。儿时,正是当演员的母亲逼她“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在鹅毛大雪中围着一条棉被,坐在院子里弹奏琵琶,直冻得小脸通红,手指僵硬。尤其是当年因家境贫寒买不起琵琶,心灵手巧的父亲竟然用积攒了两年的劈柴,换回一块木料,一刀一铲地为她自制了一把琵琶!张蝶的成功也离不开哥哥姐姐们对她各方面的支持与帮助!

和所有揣着个性的孩子一样,离别久了才理解母亲的养育之恩,人之成熟,似乎必经这样一段不平凡的心路旅程。多年海外漂泊、奋斗之后,张蝶终于悟到:没有家乡人民的哺育,没有这段刻骨铭心的教学经历,她便不会对自己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获得深刻理解和感悟,也不会感到做一个中国人有多么荣耀与自豪。

“让琵琶艺术走向世界,让中华精神震撼全球!”这是张蝶的豪言壮语,也是她实实在在的奋斗目标。

愿张蝶的事业能发展的更好!桃李遍天下!

作者:安普若海归茶馆 发贴, 来自【海归网】 http://www.haiguinet.com



海归论坛 -> 海归茶馆


output generated using printer-friendly topic mod.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1页,共1

Powered by phpBB © 2001, 2005 phpBB Gro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