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小提琴录音艺术 (前言)
Select messages from
# through # 帮助
[/[Print]\]

海归论坛 -> 科学,生命和未来

#1: [分享]小提琴录音艺术 (前言) (4476 reads) 作者: 九哥来自: 日本 文章时间: 2011-4-29 周五, 22:03
    —
作者:九哥科学,生命和未来 发贴, 来自【海归网】 http://www.haiguinet.com

小提琴录音艺术

前言

首先说说我为什么要写这个系列文章。很简单,因为我最近发现许多小提琴演奏家,包括我国一些顶级的、甚至某些世界著名的小提琴演奏家,都没有令人满意,或者说比较真实地反应他们演奏艺术的CD。不信你可以问问你所能见到的著名小提琴家们,看看谁有自己认为满意的CD。为此,最近我把自己录制的(1994年,挪威罗格兰音乐学院大音乐厅,Steinway大钢琴伴奏,完全是自己的数码录音设备和自己操机录制,由罗格兰音乐学院专家帮忙做了后期)的CD,与各位大师作了比较,觉得在录制小提琴的艺术上,还有很大的潜力可以挖掘、也值得和应该去挖掘。

所以,从今年开始,我重新组织和补充自己的录音设备,重新研究弦乐的录音技术和艺术。

录音技术在80年代就数码化了。我是学得最早的一批人。但三十年来,虽然硬件方面并没有太多的突破,但软件方面发现了巨大的变化,比过去先进多了。

在我写正文之前,我想对我的小提琴演奏家同行们说几句话。我们都知道,我们这些拉琴的,是一个比较牛的人群(如果您不牛,那我这番话就不包括您)。但是,我们千万不要在录音师面前牛。因为我们必须知道,录音师是我们的partner,他们在与我们合作完成我们的CD艺术创作中占很大的比例,(俗话说“三分人才七分打扮”,用在这里很合适的)。以为录音师仅仅只是把我们高超的演奏艺术记录下来,就像会议上的“书记”一样,那就太错特错了。其次是我们这些拉琴的对于声音真的懂得很少,或者干脆不懂,基本上就是声盲。这样说很残酷,但事实往往就是这样残酷。比如最近有一位欧洲的小提琴独奏家兼教授把她的CD样片寄给我,告诉我说她不允许录音师在后期制作时加混响,因为她认为加混响是涂脂抹粉,不能真实反应她的演奏技术和艺术。

这让我觉得啼笑皆非。我首先要替我的这位演奏家朋友向她的录音师道歉,为这位国际性大师如此莽撞的发言。懂录音的人都知道,混响是录音技术中不可缺少,而且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其目的不是涂脂抹粉,而刚好相反就是还原真实。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小提琴独奏,一般都在小音乐厅里举行。小音乐厅最好的位置不是最前排或者最后排,而是比较靠中间排的靠中间往左几个位置。因为这个位置在混响半径之内,可以听到不但是来自小提琴钢琴的直射声,还可以听到来自墙壁天花板地板等的侧射反射声。侧射声和反射声与直射声会产生一定的时差,这个时差就是“混响”效果。

我本人的CD录音是在大音乐厅里,录制时,自己特意另外装了一个录制混响的辅助传声器,所以有一种自然的混响声,后期制作需要动的手脚就不用多了。而现在大多数录音棚,尤其是数码录音棚,地方都很小,不可能有自然的混响声。所以必须在后期制作时加上混响,使得小提琴独奏听起来像穿着华丽的服装在小音乐厅里演奏,而不是光着屁股在卧室里演奏的。而加混响还原,却绝对不是一样简单的事情。首先是混响设备要好。这,就是玩钱的事情,一分钱一分货。没有钱,天大的本事也是不够的。其他就是要熟悉和了解个人的演奏风格,作品的风格,以及个人的喜好。一般说小提琴独奏,混响至少在50ms,加上70-80ms也很正常,对于一些大厅效果的延长到100ms以上都不奇怪的。不加混响,拉拉“山丹丹开花红艳艳”,有板胡效果,很乡土,应该不错的。但如果是“思乡曲”或者“沉思”就肯定不行了。

当然,在这里,我也借机给我的录音师同行们说几句话。录制小提琴是非常艰难的。因为小提琴家是世界上最最讲究(穷讲究)的一帮人。要把与他们的合作当成是一种学习和挑战。拉琴的不同于唱歌的。唱歌的把他们的声音录漂亮就可以了。但拉琴的绝对不是的。所以,在录音之前,要多听他们拉几遍,听听他们的风格。有些人喜欢软绵绵的声音,比如日本人,一个劲就是讲究甜美甜美再甜美。而中国人不同,中国人有劲,干劲冲天,激动起来有时会把音拉破的。而他们那些耳朵已经习惯了破声音,所以在录音的时候,可以录两遍,一遍保留“瞬态失真”,一遍按录音基本原则把信号控制在失真范围之内。之后请演奏家自己听。听时最后不要用专业的monitor和耳机,就用民用的听音设备,看看演奏家是什么意见。总之,一方面不要让演奏家太翘尾巴,另一方面也要虚心听取演奏家的意见。最终的目的是录制出好作品,还交上个好朋友。

今天,先随便讲几句。接下来,我会从录音的几个环节,一部分一部分慢慢说来。

成丹

2011年初于名古屋



丹尼演奏《查尔达斯舞曲》1994年丹尼录制于挪威罗格兰音乐学院大音乐厅

钢琴:陈丹 (Steinway 大钢琴)
提琴:丹尼 (J C Ficker Cremona 1764)





作者:九哥科学,生命和未来 发贴, 来自【海归网】 http://www.haiguinet.com


上一次由九哥于2011-9-29 周四, 05:18修改,总共修改了1次



海归论坛 -> 科学,生命和未来


output generated using printer-friendly topic mod.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1页,共1

Powered by phpBB © 2001, 2005 phpBB Gro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