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人员从政路有多远?
Select messages from
# through # 帮助
[/[Print]\]

海归论坛 -> 海归商务

#1: 留学人员从政路有多远? (1251 reads) 作者: 南方网 文章时间: 2003-7-30 周三, 00:30
    —
作者:游客海归商务 发贴, 来自【海归网】 http://www.haiguinet.com

留学人员从政路有多远?



〔发端〕

  留交会传出“从政”呼声

  去年12月28日,第四届中国留学人员广州科技交流会的一个座谈会上,部分留学人员发出呼声:回国留学人员除了可以投身科研自主创业,是否也可以进入政府部门担任职务?

  经过媒体报道后,“留学人员不光经商还想从政”的话题迅速为社会各界关注,更得到党政部门的迅速回应。入世后,受“冲击”最大的就是政府,将高层次留学人员纳入我国公务员体系,不仅可以将国外的先进管理经验带回来,还可以逐步改善政府的办事方法和效率,对政府入世和社会发展影响有利而深远。留学人员对从政究竟怎么看?我国现有领导干部、公务员体系如何向留学人员、海外人才开放?记者近期展开一番探访——

  〔纵深〕

   留学人员:顾虑与观望

  来自美国的留学人员翁心龙在“留交会”座谈时说,引进海外的留学人员,不仅要引进科技型的人才,而且要引进人文科学、管理方面的人才。留学人员回国不应该只是办企业搞创业,他们应该涉足如从政、科研、教育、服务等更多的领域。

  曾留学法国、前年经竞争上岗出任省外国专家局局长的曹俊明是从政的“过来人”和成功人士,他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相比其他行业,可能我国行政管理领域更需要掌握先进科技和观念的人才,留学人员投身其中对社会效用更大。他从政的动机源于留学时对法国高效的公务员体制发生兴趣,并有所研究,从政后也感觉留学经历和所得对目前的工作颇有帮助。他相信想从政的留学人员比例不低,问题是从政往往得不到社会、朋友的认可,一说从政,人家第一反应是认为你学术上水平不行,撑不住了才走这条路;第二是你官瘾大,追逐权势,有辱斯文。这种大“环境”扼制了不少有行政管理才华的留学人员,当然,我们政府吸引留学人员从各渠道创业的机制也有待完善。

  留学香港、美国,专研金融资本的广州深科集团董事长赖淦峰回国后曾动过从政的念头。他说:“现阶段还是觉得从商空间大些。但我毕竟是党员,而且还年轻,不排除以后转向从政,入世后留学人员从政有特别的优势,我预测中国的‘海归派’中很快就会升起很多政治明星。在中国,经济建设是第一位的,从政前先摸透市场经济,再加入政府,对国家对自己都好。”创业有成的赖先生对记者念起了“海归派”圈子里流行的口诀:学而优则商,商而优则仕。

  采访发现,呼声虽引人注目,但留学人员一心从政的比例目前并不大,有心者也是一边经商一边观望政府政策的居多,而且他们都有个强烈共识:官员莫问出处。确实,不管操作如何复杂,通过改革试验,不断拓宽干部选拔范围,尽纳社会精英于政府之中,应是未来我国政府公务员体系发展的大方向。

  〔回应〕

  政府表态欢迎 政策有望出台

  留学人员想从政,政府部门有何对策?记者咨询省人事厅公务员管理处,得到如下答复:按广东现行的公务员招考政策,凡公民都可参加,高层次人才还可直接报考高级公务员职务。从广东省的实践看,政府从来支持有专长、有志向的高层次留学人员加入公务员队伍。省人事部门在制定公务员有关政策时,不会人为地设槛,只会考虑怎样向海外优秀人才倾斜、优惠问题。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主任徐颂陶(原国家人事部副部长)在广州留交会上表示,国家已有政策允许留学人员直接担任国有企业领导职务,目前中组部、人事部正在研究留学人员担任政府领导职务的政策,争取今年内出台。可见,留学人员当国家公务员,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难。

  公选仍存“门槛” 准备设置“入口”

  公选打破了“少数人从少数中选人”的格局,给更多优秀人员进入领导岗位创造了条件,但公选的是中高层领导职位,“门槛”依然是明摆着的:你必须是现任干部,还要有一定级别。古时有人“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如今留洋镀过金的海外人才,却暂时只能望“堂”兴叹。

  其实早在留学人员提出这个问题前,省有关主管部门就有所考虑,1月7日,主管公选的省委组织部副部长、省公选办主任罗东凯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明确表态:公开选拔将来要给海外人才、民营企业中的优秀人才、社会各界自学成才的人才设置“入口”。现在我们还没有走到这一步。如果海外人才报名竞争,怎么到国外去考察呢?这对我们提出了新的课题(见本报1月8日A1版报道)。这个回应还表明,在省委宏伟的人才战略构想中,留学人员不仅从政有门,而且他们也是广东招才视野中的一部分。

  把留学生纳入公选“生源”,不仅涉及多部门、多体系的协调问题,单就工作量而言,两个非常设机构——公选办、竞岗办就恐怕难以应付。领导干部岗位广开“才”路,全面向社会开放,似乎首先要将两个机构固定下来,再其次,资格公选、公推、领导干部人才库建设等下一步急需操作的东西也摆在眼前,相信规范、完善的干部选拔体系逐步建立起来后,高层次留学人员进入领导岗位会便捷得多。

  〔思考〕

   从政须先纯洁动机


  留学人员提出从政多数是为了将自己的管理经验贡献给祖国,值得嘉许,但并不排除有些人抱着“求财求势”的想法。一位留学美国的同学就曾告诉记者,身边一些留学生见到个别国内赴美“考察”的官员出手阔绰,地位尊贵,而自己在国外充其量做个“高级打工仔”,想回国“弄”个官做做也不错。省行政学院一位教授就此提醒说,中国反腐力度正日益加大,靠做官捞钱的想法极易走上犯罪,而实现“高薪养廉”,中国还有漫长的路要走。因此,海外人才从政须先纯洁动机。

   公务员吸引力还不够


  据悉,省信息产业厅领导最近在美访问期间,物色到一位留学生博士,想聘他担任厅里中高层职务,但听到要准备参加公务员考试,而且上任后工资只有一两千块钱,结果这位博士被“吓跑了”。省人事厅有关领导也表示,对于特殊急需的人才,可以在考试、待遇方面特殊对待,但要特殊到与他们在国外的条件相当,国情还不允许。像中国证监会从海外聘请的高参史美仑、梁定邦等,领的都是象征性薪金,他们从政全凭一腔报国热情。省人事厅公务员管理处张科长告诉记者,从他们掌握的情况看,留学人员回国后自主创业占绝大多数,从政的目前均属个案,远未成气候。言下之意:要想成批延揽高层次留学人员,我们的公务员各方面条件吸引力都还不够。

  寄望公选改革取得突破


  留学人员从政的呼声,受我省最近轰轰烈烈的“副厅”公选影响很大。像留学人员翁心龙道完从政心声后就提出:像广东省这样向社会公开选拔副厅级干部的做法,可不可以也让留学人员参与。的确,“公选”可谓我省干部选拔制度改革的“急先锋”,省委组织部副部长罗东凯称之为干部入世的“热身赛”,有意从政的留学人员更对之寄予厚望,罗东凯自己就说:“这个入口(领导干部队伍为海外人才设置入口)只有设在公开选拔比较合适。”(见本报1月8日A1版报道)省人事厅公务员管理处张科长也认为,成批留学人员加入公务员队伍,涉及多部门、多体系的协调,操作比较复杂,无论是政府还是民间,都希望通过公选这个改革试验场,为留学人员从政搭桥开路!

 ■小资料

我国近代延揽留学人员简介


  从1905年到1911年,晚清政府共举行了6次留学生考试,录用了1388名留学生,并授予翰林检讨、主事、内阁中书、县知事等大小不等的官职。严复、詹天佑、辜鸿铭等老留学生没有科举出身,清廷还专门赏给他们一个进士头衔,竭力以官本位去笼络留学生。

  民国时期,孙中山非常重视留学生,他的南京临时政府部长和次长当中,80%是留学生。新民主主义革命期间,中国共产党从革命需要出发,对留法勤工俭学的学生和留苏学生也多委以重任。1927年后的国民政府,延揽留学生做官几乎成为一种时髦。连宋氏三姐妹这样的自费留学生,也通过政治来实现自我的价值。从历史看,在吸引留学生从政或曰做官这一点上,历代政府都有其可取之处,值得借鉴。

  广东省有关留学人员从政的规定
 

  《关于鼓励留学人员来广东工作的若干规定》(1992年)   

  第五条 留学人员可以到国家机关和全民所有制企事业单位工作;也可以到外商投资企业、城乡集体企业、民办科研机构工作。

  《广州市鼓励留学人员来穗工作规定》(1999年)

  第三条 留学人员来穗工作的方式包括:
  (一)到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任职或兼职。

      ……
  (四)应聘担任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的顾问或咨询专家。

  ■链接

  辽宁面向留学人员招聘领导干部

  据媒体报道,2001年7月,辽宁省拿出42名厅处级领导干部的职位,专门面向出国留学人员公开招聘,上任后聘期3年,待遇以及家属安置等给予优惠办理。这些职位包括鞍山、丹东、抚顺、本溪4个城市的市长助理,辽宁省对外经济贸易合作厅副厅长、建设厅副厅长、环保局副局长等,结果引来120名海外留学人员回国报名。

  时隔不到半年,2001年12月,辽宁省政府又准备拿出118个县处级以上公务员岗位,面向海外留学人员进行公开招聘,以适应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辽宁省政府为此专门在日本东京召开了辽宁留日学子创业恳谈会,副省长夏德仁说,辽宁省制定了“来去自由,多种形式,不加限制”的政策,并尽可能为海外留学人员回国创业创造良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编辑:湄)




作者:游客海归商务 发贴, 来自【海归网】 http://www.haiguinet.com



海归论坛 -> 海归商务


output generated using printer-friendly topic mod.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1页,共1

Powered by phpBB © 2001, 2005 phpBB Gro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