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归网首页   海归宣言   导航   博客   广告位价格  
海归论坛首页 会员列表 
收 藏 夹 
论坛帮助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论坛首页 |  排行榜  |  在线私聊 |  专题 | 版规 | 搜索  | RSS  | 注册 | 活动日历
主题: 【沙妙胡言乱语系列】近日连看两本余华的书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归论坛首页 -> 海归茶馆           焦点讨论 | 精华区 | 嘉宾沙龙 | 白领丽人沙龙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沙妙胡言乱语系列】近日连看两本余华的书   
所跟贴 【沙妙胡言乱语系列】近日连看两本余华的书 -- 沙妙 - (792 Byte) 2005-9-04 周日, 00:15 (1328 reads)
TTFan




头衔: 海归上校

头衔: 海归上校
声望: 讲师

加入时间: 2005/04/07
文章: 649

海归分: 70737





文章标题: [ZT XYS] 余华 有一种标准在后面隐藏着 (281 reads)      时间: 2005-9-04 周日, 11:12   

作者:TTFan海归茶馆 发贴, 来自【海归网】 http://www.haiguinet.com

【新语丝电子文库(www.xys.org)】
————————————————
余华 有一种标准在后面隐藏着

记者 王永午 作家 余华

余华穿着一件印有福克纳肖像的T恤衫来和我谈他的新书——6册
《’99余华小说新展示》

●我觉得用轻的方式表达重比用重的方式表达重更好

●理想作品的结尾应该既是结束同时又是开始,别人感觉又没有
完全结束

●有的人跟我说,谁最近有一本书写得怎么好,好像是嘲笑小市
民的。我一听就反感,不愿读,因为觉得这是个立场问题。我觉得现
在我把自己放在起码不是知识分子的立场

●我觉得作家的欲望不要太多。对作家来说,生活越枯燥往往越
能写出最好的作品

●经典作家还需要时间来认识,现在的人都是吵吵嚷嚷的。我们
现在说了不算,还要50年以后

王:这套小说里怎么没有长篇呢?

余:长篇有3本已经出版了,这套书是我所有的中短篇小说集。好
在我写的不多,我要写多了没人敢出,因为现在出版文集的热潮已经
过了,现在谁出文集都赔。现在我是属于比较关心市场的作家。出版
社告诉我编10万字左右一本,每一本薄一点,给读者一个挑选的余地。

所以当时我就随便选了一下,没按发表日期选,是以风格分册,
搞了6本。比如《鲜血梅花》那一组全是特怪诞的;《现实一种》那三
篇全是特暴力的。非常奇怪的是,虽然我不是按写作时间而是按风格
选的,但选出来一看,时间顺序却挺明显。

王:你说过你早期的作品最主要的感受都离不开浙江海盐,而这
套书中最接近当代生活的《黄昏里的男孩》,海盐的感觉已不那么明
显。你对地域的感觉会不会随着你到北京而变化?如今地域对你来说
是不是还特别重要?

余:一般来说,你要让我写北京我心里就没底,所以哪怕是北京
的故事,我也把它想象成我们海盐那一带的。在中国,作家有语言方
面的困难。比如我可以写南方的故事,可是我没法用南方的语言写,
写出来北方人就看不懂。但在我的想象中或在我的感觉中,这个场景
是发生在南方的。

王:新收入的,反映当代青年生活的12个短篇小说,地域性不是
很明显,你是不是有意回避了这种地域特点呢?

余:我好像没有有意去回避,但是痕迹也不多了,是不是已经有
点变化了?

王:我觉得是。

余:我自己倒没感觉。

反正我没有有意去做,但我在写作时尽量把发生在南方的故事设
法让它发生在北方,可能无意之中会有些变化。你是惟一告诉我这种
变化的人,以前没有人告诉过我。

王:是不是在以后的创作中地域观念就更模糊了呢?

余:短篇中可能会有一部分地域观念模糊,因为现在我在北京这
个城市已经生活了十多年了。说我对城市没有感觉,那是瞎说,再笨
的人也会有城市感觉。但是我觉得要把这种城市的感觉在一个长篇小
说里表达还是比较困难的。但是在短篇里,我还是有信心的。因为有
很多发生在城市里的故事确实不可能发生在农村,某种地域限定还是
有的。很怪的是,有些发生在农村的故事反而在城市还能编。我发现,
城市是个很奇妙的地方。

王:你描写当代生活的小说,几乎所有的结尾都显得漫不经心。
我不知道这是不是都市生活给你的感受?

余:一方面是都市生活,也跟年龄增长有点关系。过去一部小说
的结尾对我来说非常重要,是寻找某一个意义的结束,和下一个定论
是一样的。现在也非常重要,但重要的方式不一样。在我心目中,短
篇小说、甚至包括长篇小说,最理想的结尾应该既是结束同时又是开
始,别人感觉又没有完全结束。我觉得尤其是短篇小说用这样的结尾
是最好的。

王:我觉得在这些小说里,结尾的象征意义虽然被衰减了,但并
没有影响它本身的艺术魅力,90年代短篇小说的这种特点就更明显。

余:很少有人跟我讨论90年代以后我的短篇小说,尤其是我最近
发表的。这是第一次你我两人坐在这儿很认真地讨论这个。因为90年
代很多人都关心我的长篇,这两年又开始关心我的随笔。所以我觉得
今天和你这样谈话,我开始发现我自己还没有意识到的东西。比如你
说到那个短篇小说的结尾是有些漫不经心的,这点我还真没感觉到,
包括像《黄昏里的男孩》这样的结尾。这个小说我就想写这样一个过
程,就是一个老人摧残一个小偷男孩的故事。当我把这个过程写完以
后,我觉得还不够,是否人们会对这个老人产生一种谴责?他也很不
容易,守着一个水果摊,故事还没有结束。我觉得,当某个有很长一
段生活经历的人要处理一件事情时,他的做法一定与他的生活经历有
关。你要了解他的经历后,才可能会对他的举动有所了解。可能我就
运用了这种结尾方式。

王: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你所写的这些生活形态,任何一个读者都
有可能见到,即使见不到也能想象到。但还是有一种魅力在里面,你
创作中的这种变化非常大。

余:可能是有这样一种变化,我现在一边谈一边临时在考虑这个
问题。我觉得可能跟我现在更加有把握有关。年轻时,我看待事物比
现在要胆怯一些。那时我非常理性,所有的结尾在动手之前就有。那
时我写中短篇小说,有一个开头,有一个结尾,中间我给它过渡过去,
过渡长的就是长篇小说,过渡短的就是短篇小说,然后给它一个理性
的结尾。但90年代以后,我各方面的状态越来越好,写作技巧也越来
越成熟,我反而放不下《许三观卖血记》这种长篇小说。写的时候,
我根本就不知道是长篇,写一个头发现还没完,本来是当短篇写的,
最后变成了长篇。像《黄昏里的男孩》、《我没有自己的名字》,我
特别喜欢这几部小说,也是因为刚开始不知道结尾,就是写写写写,
写到最后,突然被一种什么东西吸引,吸引我往下写,自信会有一个
很好的结果。

王:我知道你喜欢音乐。当代生活与人物内心的矛盾冲突,和你
所喜欢的古典音乐的那种结构其实是有矛盾的。你是怎么处理这个问
题的?

余:我觉得古典音乐让我入迷的是它的叙述方式。比如《战争与
和平》或《静静的顿河》这种大的文学作品,它的叙述结构,没有半
年或一年的时间是下不来的,太庞大了。一个大音乐,像巴赫的作品
《马赛受难曲》,当年门德尔松指挥一千多人唱,多壮观。音乐确实
有一种高度凝练的气势。我迷恋这种叙述性的音乐作品。

王:这种迷恋在你80年代初的作品中几乎是看不到的,到《许三
观卖血记》比较明显了,到目前更明显了。

余:古典音乐处理一个高潮和另一个高潮之间的过渡关系,乐句
和乐句的关系,确实让我很迷恋。而且它的手法非常丰富,还有一个
最常用的手法就是和声,不同高度的音符同时发出声音,表现不同的
人物,很奇妙。其实我们有很多作品描述的进入大场面,尤其像《战
争与和平》,就是运用和声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关键是那些声音最
后要组成和弦而不是各干各的。我感觉到了解一部音乐作品的结构,
有助于我写的一部文学作品的结构,而且我可以花很少的功夫,还在
享受中去完成。

王:现在作家讲结构的太少了,从音乐中来的就更少了。其实,
在文学中,音乐结构用好了是可以省力气的。

余:非常地省力气。有些清唱剧、受难曲,这样的曲式,又听不
懂它的歌词,你只能关心音乐叙述本身的那种意境。我确实迷恋音乐,
因为音乐能在精神上产生一种非常强烈的共鸣。

王:这种音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如果有意去做,我估计不一
定做得好。

余:我发现我能够差不多半年一年的时间就完全进入音乐,是十
几年的文学底子起到了很大作用。实际上我觉得这也是一种帮助。我
比较刻意让音乐进入作品的是《许三观卖血记》。因为全部是对话,
组成叙述比较困难,不仅人物在那儿发言,同时还要把叙述往前推,
叙述往前推有一种旋律,这是我刻意追求的。

王:九十年代的短篇,为什么会是一种避重就轻的风格呢?

余:我在这点上有明确追求,我觉得我以后要越写越轻。这很重
要:我觉得用轻的方式表达重比用重的方式表达重更好。像《许三观
卖血记》就可以用一个轻的方式表达。

王:因为你的长篇从字数上就轻,没有多过15万字的。其实你的
轻松中有一种很沉重的东西,而且沉重中又有一些自嘲的东西在里面,
这种自嘲的东西在你以前的作品中不多见。

余:我觉得作为一个作家来说,尤其是我们这种不在大学里当教
授的作家,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必须放下自己所谓知识分子的身份,这
是非常重要的。不要认为你高人一等。有的人跟我说,最近有一本书
写得怎么好,是嘲笑小市民的。我一听就反感,不愿读,因为觉得这
是个立场问题。我觉得现在我把自己放在起码不是知识分子的立场。

王:这是不是在为读者着想呢?

余:我本身就是个读者。任何一个作家阅读总是早于写作。当我
写作时,肯定会考虑从读者的角度怎么写,读了会产生什么效果。我
阅读了大量中外文学作品,有古典的、现代的,那时我就像一个信息
库。刚开始写的时候就会想,谁谁是怎么处理的,那么我应该怎样处
理。现在这种想法没有了,但我还有一种标准在后面隐藏着,我知道
用怎样的方式叙述是最好的。当我在写作时,时常用一种读者的身份
去审视,因为读者是不能讨好的,不会因为你讨好他,他就喜欢你。

王:你认为一个作家在贴近读者上能做些什么?

余:读者是非常友好的,他只要喜欢你的一本书,另外的书他不
喜欢也不会过多地抱怨你。但是为读者写作还是没法写,你说的读者
可能就是你自己这样一个读者。有时你想象不到你的哪本书卖得好,
比如《活着》那本书,谁也想不到会卖得好,我就根本没想到。

王:可这么多年来包括很有名的作家,就是没有读者。

余:我觉得他们没有读者是有原因的。假如这个作家的作品将来
会成为经典作品,就一定会有读者。有一点我可以肯定,有的作家你
看他现在很有名,其实不知他写了多少垃圾作品,这样的作家不少。
所以,我想问题还是在作品本身。

你知道,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发行量之大,是令人吃惊的。我到
美国诺顿出版公司董事长家中作客,他说威廉·福克纳的《喧哗与骚
动》有两个版本,一个是兰登书屋的版本,平装本;另一个就是他们
诺顿公司的版本,后面配评论的。他说兰登书屋那个版本发行多少他
不知道,诺顿版每年6万,年年如此,而且是精装版,是一种学术版。
我认识一些书商,也认识新华书店一些人,他们告诉我鲁迅的小说、
巴金的《家》和老舍的《骆驼祥子》,每年都要定个十来万……

一代代人,我们这群去掉以外,说句不客气的话,20世纪的现代
主义文学是把19世纪那帮作家的家底挥霍光了。19世纪培养了一大群
读者在家里读书。到了20世纪把那些人已经折腾完了,所以像我们这
些到下一世纪还要写作的作家,我们已经没遗产了。20世纪惟一留下
来的就是一二百部经典作品或更多一点,但不会超过500部。

阅读文学作品非常重要,假如在阅读上充满了障碍的话,我是不
会读的。我年轻时读,但我现在不读了。

王:那从现实到经典有多远,也要到100年以后吗?

余:经典的判断不是现在能知道的。昨天我读了纪德关于普鲁斯
特的文章。纪德说,法国文学对我们产生影响最大的是两个人,一个
是小说家马赛尔·普鲁斯特,另一个是诗人保罗·瓦莱里。但他觉得
奇怪的是,由一家权威机构评选的100个当代最重要的法国作家中没有
瓦莱里,也没有普鲁斯特。我觉得经典作家还需要时间来认识,现在
的人都是吵吵嚷嚷的。我们现在说了不算,还要50年以后。不久前
《亚洲周刊》评了100年的100本书,我看到参考目录里评了不少作家
的垃圾作品。这种东西并不是说你进入杂志的评选就成为经典,不是
这样的。

王:你怎么看待细节的现实意义,什么样的细节能够经受住未来
哪怕短时期的考验?

余:你仔细观察一下就会发现,荒诞派作家作品的细节都非常真
实,这是很重要的。如果细节都不真实,那没有一个地方是让人可信
的,而且细部的真实比结构的真实更重要,结构可以荒诞,但细部一
定要非常真实。我认为能表明一个作家洞察力的就是细节的处理。

王:你觉得一个作家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对他的写作有根本的
影响吗?

余:影响太大了。首先,我觉得作家的欲望不要太多,因为有很
多作家有做官的欲望,还有一些作家有挣钱的欲望,还有一些作家有
乱搞男女关系的欲望,等等。我认为对作家来说,生活越枯燥往往越
能写出最好的作品,这是我的感觉。

王:生活枯燥?那作家对生活能有感受吗?

余:感受肯定保留着,因为年轻时的生活经历对他来说是绰绰有
余的。而且,他还在读报纸,报纸上的某一条小消息就会使他浮想联
翩。

王:年轻时就没欲望,生活也枯燥怎么办?

余:那当然不行了。我觉得一个作家到40岁以后不要有太多欲望。

王:有很多作家,他的生活经历本身就是那种跌宕起伏的,对他
的作品是有影响的吧?

余:没有太大的影响。阿城写过一篇文章,他非常强调一个作家
的心理经历,我觉得他说的非常对。那时阿城的这句话对我来说是一
个鼓励,至今我一直认为作家的心理经历比他的生活经历重要得多。
写作是一种创造,我觉得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创造力是无限的。

王:写作的数量对一个作家很重要吗?

余:以前我写的少,我觉得是跟我刚开始的写作习惯有关。那时
我在一个小县城里,也没文凭。我小说要是写得不好就发不了,所以
我对每一句话都特别强调。假如上面那句话写不好,下面那句话我就
写不下去。有段时间我也很着急,觉得我写的太少了。

莎士比亚的写作量是很大了,也就是11卷。托尔斯泰的作品全部
加起来也就是十多卷。鲁迅的作品连日记都算上也不过20卷。我们现
在的很多作家,著作已经是超身而不是等身,让人怀疑是不是开工厂
的。

一个多小时的谈话,余华至少5次提到“我年轻的时候”,看来世
纪末的人都有紧迫感。1960年出生的余华2000年40岁。主要作品有
《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在细雨中呼喊》、《我能否相信自
己》等,并被翻译成英、法、意、西班牙、荷兰、日、韩等国文字在
国外出版。其中《活着》荣获台湾《中国时报》十本好书奖,香港
《博益》十五本好书奖、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

中国青年报1999.9.3.
———————————————
【新语丝电子文库(www.xys.org)】


作者:TTFan海归茶馆 发贴, 来自【海归网】 http://www.haiguinet.com









相关主题
【沙妙原创机诗系列】成田机场等车 海归茶馆 2005-9-20 周二, 10:57
【沙妙原创机诗系列】打油一打打到头 海归茶馆 2005-8-29 周一, 16:17
【沙妙原创机诗系列】最后一天飞三段,回来不忘交作业 海归茶馆 2005-8-24 周三, 20:19
【沙妙原创机诗系列】机诗????  机诗!!!!! 海归茶馆 2005-8-04 周四, 09:43
【沙妙原创机诗系列】在飞机上作非爱情诗一首  :) 海归茶馆 2005-7-27 周三, 21:10
【沙妙原创机诗系列】俺回来也 海归茶馆 2005-7-20 周三, 23:21
2011新年第一主贴-----胡言乱语,随便唠唠 生活风情 2011-1-01 周六, 10:29
接着九哥的天马行空,俺也胡言乱语一把。 海归主坛 2009-8-17 周一, 09:56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TTFan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显示文章: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归论坛首页 -> 海归茶馆           焦点讨论 | 精华区 | 嘉宾沙龙 | 白领丽人沙龙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回复主题, 不能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发表投票, 您 不可以 发表活动帖子在本论坛, 不能添加附件不能下载文件, 
   热门标签 更多...
   论坛精华荟萃 更多...
   博客热门文章 更多...


海归网二次开发,based on phpbb
Copyright © 2005-2024 Haigui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