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归网首页   海归宣言   导航   博客   广告位价格  
海归论坛首页 会员列表 
收 藏 夹 
论坛帮助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论坛首页 |  排行榜  |  在线私聊 |  专题 | 版规 | 搜索  | RSS  | 注册 | 活动日历
主题: 期货案例分析之三:国储铜事件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归论坛首页 -> 海归商务           焦点讨论 | 精华区 | 嘉宾沙龙 | 白领丽人沙龙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期货案例分析之三:国储铜事件   
hwarrensen
[博客]
[个人文集]




头衔: 海归少将

头衔: 海归少将
声望: 专家

加入时间: 2004/02/22
文章: 1961

海归分: 300128





文章标题: 期货案例分析之三:国储铜事件 (4685 reads)      时间: 2008-4-22 周二, 03:04
  

作者:hwarrensen海归商务 发贴, 来自【海归网】 http://www.haiguinet.com

期货案例分析之三:国储铜事件

2007-04-20


老瓦按:

1. 此类事件层出不穷,和贪官公款赌博,在澳门或拉斯维加斯一输几千万没本质上的不同,只是规模更大而已。只要没有适当的监督机制,腐败分子不受惩罚,或刑不当过,则此类事件还会不断发生。
2. 2005年,自然资源供不应求,期货牛市已如此明显,居然还大手笔做空铜矿,纯属短视赌徒行为。
3. 中国制造业一直高速发展。历来是有色金属尤其是铜的消费大国。在此国情下,居然大手笔(高达20万吨)做空铜,实属火中取栗。
a. 自2002至2004,中国从美国进口的废钢材翻了三番;
b. 中国还从欧洲和前苏联大量进口废金属
c. 中国2003年进口总额约一千两百亿美元 ($120 Bn) ,其中一半是原材料;
d. 中国是全球铜的第一消费大国;
e. 中国是全球钢铁的第一消费大国;
a. 中国是全球铁矿石的第一消费大国;
b. 中国是全球大豆的第一消费大国;
c. 中国是全球石油和能源的第二消费大国;据说现在(2008) 已取代美国成了第一消费大国。
如此国情,居然大笔做空铜,我只能想到用“丧心病狂” 来形容。
4. 海外基金对铜的供应渠道拥有控制权,在这种条件下做空铜,国储局及其交易员除了赌博技巧,缺乏期货的基本常识。足见国储局决策层昏聩糊涂,比晚清官僚有过之而无不及。
5. 20万吨现货交割,相当于全国产量的1/3,对于中国这个每年约80%需要进口的铜消费国,严重影响国家战略物资安全。国储局做为国家战略物资储备机构,其目标,也就是其唯一的目标,就是保证国家战略物资安全。绝对不能以赢利为目的。如此以国家安全为代价,大规模参预高风险投机,是一种严重犯罪行为。
6. 在这种情形下,居然不设立对冲避险(Hedging) ,单向操作,根本是用国有资产做赌注。其中腐败黑幕,输了是国家的,赢了是个人的,下面报道汇集有所反应。
7. 株冶事件,中航油事件,和此次国储铜事件重大亏损的主角都有相同的特点:他们都在国内是老大,自认有实力、有后盾。他们都有强烈的控制市场的欲望,坐井观天,妄图操控市场。将市场当赌场,是取败之道的根本。
8. 这三次事件后,国内许多行业人士、专家学者都以阴谋论解读,认为我国企业在期货市场巨亏、在现货市场受挤兑的主要原因,是交易所设在别的国家,交易法则是别人制定,定价权在别人手中,被国际基金狙击所致。而没有认识到中国是资源消费大国的国情,在此根本条件下投机做大空,手中没有现货,是所谓的 “光屁股做期货或期权 (naked futures or options)” ,风险极高。同时从业者素质低下,缺乏最基本的风险管理意识。如此大头寸居然单向豪赌而不加认何对冲避险手段,自然最后是自取巨祸。


事件概要:

从9月份开始,中国国家物资储备局的一名关键交易员刘其兵在LME建立了大量的空头头寸,而12月21日是这批空头头寸期权到期日。这笔头寸的数量大约在20万吨铜,由于建仓的量太大,早已被国际基金盯上。中国是铜进口大国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刘其兵却在国际市场上抛出数量如此巨大的铜,令国际基金们感到不可思议。。。

始于2003年的铜牛市火上浇油,铜价迭创历史新高,每吨铜价从3500美元左右一路狂涨到接近4500美元的水平。。。

刘其兵自10月1日后就再也没有出现过,11月中旬,刘其兵失踪。。。

为挽救大量的海外空头头寸,国储近期为“空头”造势。此前行事极为低调的国储,在过去两个月内频频高调出场:

• 10月开始在上海期货交易所增加库存。。。
• 11月11日,国储一位官员声称,国储目前的铜存储量有130万吨,远远高出此前市场预计的30万吨水平。。。
• 自11月16日开始连续四周,国储每周在国内现货市场上通过拍卖手段抛出2万吨现货。。。
• 除了在国内现货市场上抛铜之外,国储在期货市场上也非常高调。有外电报道,11月16日晚,国储已向国务院申请要求出口20万吨铜。。。

国储的反常高调同力图挽回在LME所做的空头头寸亏损有关。因为国储的这些言论和举措意图非常明显,都是有利于沽空投资者的。但事与愿违,国储的行为反而刺激铜价进一步上涨。

至12月12日,沪铜伦铜再创新高。LME三月期铜终盘收报每吨4373美元。。。

12月12日,中国银监会主席刘明康表示,由于缺乏对市场风险的有效控制,“国储铜”事件代价惨重。。。

12月中旬,分析师称Rio Tinto PLC (RTP)周二在一个不公开的简报会上表示,  中国已经向空头头寸交付了预计140,000吨铜,而且还将进一步交付240,000吨。
道琼斯通讯社(Dow Jones Newswires)未能立即联系到这家资源集团证实这一预计。。。

随着12月21日第三个周三的过去,被市场广为关注的“国储铜”事件也逐渐平息。虽然国储局除了进行四次国储铜竞价销售以外并没有向市场公布更多的消息,但是中国银监会主席刘明康在出席《财经》杂志年会时的讲话已经给“国储铜”事件确定了性质,刘明康指出:“从国外的巴林银行、安然公司,到国内的‘中航油’、‘国储铜’事件,无一例外地都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而按照市场流传的各种版本,据称国储调节中心在9月卖空了近20万吨铜。但有人说是卖了期货的,也有人说是卖了看涨期权的。实际情况究竟如何,外人是难以搞清楚的。因为无论对国储还是LME而言,这都是商业机密,是无法得到求证的。。。。


报道汇集:

[国储铜事件] 交割14万吨铜 国储低头认输?

www.cnfol.com
2005年12月19日 15:02 中金在线
中国已经向空头头寸交付了预计140,000吨铜,而且还将进一步交付240,000吨,分析师称Rio Tinto PLC (RTP)周二在一个不公开的简报会上表示。
  道琼斯通讯社(Dow Jones Newswires)未能立即联系到这家资源集团证实这一预计。

 预期中总计380,000吨的铜大大超过了交易员预计中国国家物资储备局(State ReserveBur eau)在伦敦金属交易所(London metalExchange)建立的100,000-200,000吨头寸,其中大部分为12月21日交付。

  Macquarie Research的分析师援引Rio Tinto铜产品主管TomAlbanese的话称,中国在未来两周内的行动将对铜价暴涨的可能性起到十分关键的作用。

  按照之前分析人士的估计,在交割日到来之前,国储中心有三种选择:一是实物交割;二是强行平仓,认赔出场;三是展期,即继续做空,将合约调整为未来到期的远期合约,以时间换空间。如果上述报道属实,无疑宣告国储局在对决中失败。

  虽然这场战斗的主角是国储和国际基金,但这场战斗所引发的直接结果,却是伦敦金属期货交易所(LME)铜期货价格接连创出历史新高,以及由此带来的全世界铜价疯涨。作为铜消费和进口大国,在这次市场灾难中中国的立场和命运尤其令人瞩目。


基金逼空

  11月中旬之前,国储和基金之间只是一场“暗战”,除了外界看不懂为何铜价会“无缘无故”地不断创出新高外,没有人会知道这场战役的背后推动力来自何方。直到11月中旬,一名关键交易员刘其兵(他被认为是国储在国际市场上进行铜期货交易的代表)失踪,才逐渐揭开这一战役的面纱。据报道,刘其兵自10月1日后就再也没有出现过,很多海外媒体都用“人间蒸发”来形容他的失踪。直到目前为止,仍然没有此人的公开讯息。

  为何刘其兵会成为该次期货交易的争执重点呢?原因在于刘其兵在LME建立了大量的空头头寸,而12月21日是这批空头头寸期权到期日。据悉,这笔头寸的数量大约在20万吨铜,由于建仓的量太大,早已被国际基金盯上。中国是铜进口大国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刘其兵却在国际市场上抛出数量如此巨大的铜,令国际基金们感到不可思议,并认定国储不可能有那么多的现货可以交割,因而乘机发动逼空战役。

  从9月份(刘所介入的三个月期铜合约开始月份)开始,始于2003年的铜牛市火上浇油,铜价迭创历史新高,每吨铜价从3500美元左右一路狂涨到接近4500美元的水平。如果逼仓成功,国储可能在这单做空合约上亏损近亿美元。


国储抛铜

  面对国际基金这种咄咄逼人的“逼空”态势,国储打响了保卫战。

  为挽救大量的海外空头头寸,国储近期所有举动都在为“空头”造势。此前行事极为低调的国储,在过去两个月内频频高调出场:10月开始在上海期货交易所增加库存,11月11日,国储一位官员声称,国储目前的铜存储量有130万吨,远远高出此前市场预计的30万吨水平。

  自11月16日开始连续四周,国储每周在国内现货市场上通过拍卖手段抛出2万吨现货。分析人士认为,国储的反常高调同力图挽回在LME所做的空头头寸亏损有关。因为国储的这些言论和举措意图非常明显,都是有利于沽空投资者的。但事与愿违,国储的行为反而刺激铜价进一步上涨。

  除了在国内现货市场上抛铜之外,国储在期货市场上也非常高调。有外电报道,11月16日晚,国储已向国务院申请要求出口20万吨铜,这一数字与传闻中国储在LME所建的空头头寸相符。在此传闻下,LME三月期铜价格下跌了近40美元至4075美元水平,但很快又涨回了原来价位。随后,从宁波港传来的消息称,在合约交割之前,国储已经向新加坡的LME仓库运出了超过3万吨江铜(江西铜业出产的铜)。同时,国储还在沪铜市场的12月和1月合约上抛了近4万吨空单。从沪铜交割库传出的信息看,这些空头合约都将会予以交割,而国储已经将4万吨铜运入了仓库。

  阶段战局

   尽管对决暂时不会在12月21日分出胜负,但之前的战局显示,阶段的胜负已然明了。

   11月16日,被看做是国储中心与国际基金大鳄的首战。当日,国储中心受国家物资储备局(下称国储局)委托,以公开竞价方式抛售了2万吨铜。此后,连续四周,国储局在北京每周进行2万吨储备铜竞拍,四次竞拍,共成交51099万吨。

   同期,上海期货交易所公布的持仓显示,国储局借以操作的主要通道之一——中粮期货席位,其中一个交易日内就累计抛空期铜4万吨。

   对于拍卖铜的目的,中国期货业协会副会长常清认为,一是为了满足国内铜加工企业的生产需要;另外,国际机构操纵了国际铜价,并频频“挤仓”国内买家。因此国储抛铜是反周期调节,是为了让铜价回归供求关系。

   在国储局公开拍卖储备铜的同时,国家发改委也公开表态,炼铜业产能过剩,将受到重点调控。

   对此,市场的共识是,国储局意图通过打压上海铜价,进而拉低伦敦铜价,实现在LME的空头获利,起码损失不会过于惨重。


事与愿违

   LME铜价只是在国储局首次抛铜的当天出现短暂下跌。随后几次抛铜日,市场不跌反涨,至12月12日,沪铜伦铜再创新高。LME三月期铜终盘收报每吨4373美元。同日,上海期铜高开高走,全线上涨。其中主力合约602以40170元报收,上涨810元,盘中创下40180元的历史新高。

   LME铜价再次推升的背后是国外对冲基金继续建立多头头寸。据美联社报道,美国Moore Capital、Vega Asset Management、Touradji Capital对冲基金以及英国主营商品期货的对冲基金Armajaro都在11月16日之后,又新建了大量多头仓位。而原有多头仓位的伦敦定量对冲基金Winton Capital创始人戴维•哈丁公开表示:“我们做多已有很长时间,并且仍然看涨。”

   分析人士表示,海外基金看多的理由是,中国已持有巨大空单但没有足够的供应量;中国需要回补空头仓位,而且海外基金对铜的供应渠道拥有控制权,这两个因素国储局都无力改变,未来同样难言乐观。

   未了之战

   对于展期,这其实是一个无奈之举,如选择20万吨现货交割,这相当于全国产量的1/3,而对于中国这个每年约80%需要进口的铜消费国,将会一定程度影响到物资安全;而如选择买入平仓,亏损巨大。少量交割不至于影响物资安全,而大部分展期从长计议,以时间换得空间,期望未来铜价会下跌,减少损失,甚至盈利。

   而展期并非是“免费的午餐”。展期操作为买进到期合约,同时卖出相同数量的远期合约,而目前LME的远期合约价格低于近期合约,一买一卖需要支付成本。据上述权威人士分析,国储局为实现展期,每吨支付的差价约为300美元左右,15万吨就有约4500万美元的损失。

  事实上,官方已经承认国储铜的亏损。12月12日,中国银监会主席刘明康表示,由于缺乏对市场风险的有效控制,“国储铜”事件代价惨重。这是国内政府高官首次对“国储铜”事件表态。

   此后,面临同样的问题是,结果能否如国储局所愿。

上述人士认为,支撑国储局做展期的决定,另一重要依据是,铜的现货市场未来的基本面是供大于求,其期货价格相应也会长期看跌。

据国际铜研究小组(ICSG)最近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前10个月,欧洲铜消费同比下降8.7%至247万吨;日本同比下降5.3%至79万吨;美国同比下降8.5%至151万吨;而中国1至10月铜消费高达248万吨,同比增长10.9%。

   而就在10月底举行的LME年会上,铜价将会走低还是各方比较认同的说法。标准银行(Standard Bank)在今年的LME年会上预计,2006年铜市将少量过剩26.3万吨,均价为3125美元;2007年过剩45万吨,均价将跌至2425美元。汇丰银行在基本金属展望报告中预测,因新铜矿供应量激增,LME现货铜2006年均价为3086美元,到2007年将回落至2646美元。

   但尽管这样,期货市场却出现了与预测的基本面悖离的走势。

   对此现象,国内资深期货专家刘仲元的认识是,“LME并不如人们想象中的那样,是一个纯粹按照供求关系来定价的国际市场,它实际是一块大鳄丛生的沼泽地。与石油一样,在期货市场里交易的价格早就脱离了供需的基本面,很大程度上就是基金利用各种题材在炒作拉升,希望未来回归基本面,并非易事。”

   而在刘仲元看来,对于未来,国储局同样无力改变的一个不利因素是,许多看多的基金实际掌握铜矿供应权,之前全球最大的铜生产国智利出现供应中断;印度炼铜企业Birla发生火灾;麦克莫兰铜金公司上周二宣布:该公司旗下的全球第二大铜矿印尼Grasberg铜矿生产低于预期等一系列事件绝非偶然。未来,只要对决继续,这种情况随时可能再出现。

   目前,国内外分析人士一致的看法是:20万吨都不能解决问题,如果能抛出50万吨铜,可以让国际市场的铜价大幅下跌。

   坊间传言,国储局在未来5个月左右的时间内还将继续在市场上拍卖储备铜。常清认为,从这几次国储抛铜来看,其中大部分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入库的旧铜。而国储局后来(包括亚洲金融危机时期)还收购了相当数量的现货铜,这几次抛售都未见到。从上述角度来看,国储库存的现货铜数量非常大。

   而国储局在此前的操作中的表现,似乎没有如其声称有130万吨库存的那样底气十足。在连续4周竞拍之后,目前仍没有公布继续抛铜的计划。

   据国联期货分析师陆承红的分析,国储又不太可能长期稳定抛售储备铜,当国储释放量再也无法弥补进口缺失数量时,内外价差必然产生回归,而回归的第一步是敞开原料进口通道,变相增加国内供应量,反而可能导致进口铜价上升。

到底是谁的错?

  “国储铜事件”到底是谁的错?有人认为是刘其兵的错:由于其过度投机,才引来国际基金的逼仓;也有人认为是国际基金的错:因为按照规定,刘其兵所建的头寸应该是机密,国际基金却违反规定窃取了该机密,并以此为依据,将中国国储视为“难得”的交易对手;也有人认为是伦敦金属交易所(LME)的错:由于该所松散的监管体系,最终导致了这种基金逼仓行为的发生。

  最后一种观点,似乎为我们找到了一个不错的借口——如果LME的监管措施足够严谨,基金就无法取得国储的头寸机密。而缺乏这个基础,基金们也不敢下这个赌注,而国储也就不会遭此厄运了,因为国储此前在国内期货市场上的类似操作基本上以获胜告终。

  但问题在于,国储在国内期货市场上的战绩,是否说明国内期货市场的监管优于LME?果真如此的话,为什么LME能成为国际铜价定价的一个最重要的风向标,并吸引最多的资金投入这个市场呢?笔者认为,国储,包括很多国内的国有企业(如中航油和株洲冶炼厂)在国际期货市场的惨败,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他们都在“客场踢球”,而且对这个市场的规则和潜规则,显然缺乏足够的了解。

  在“客场踢球”有很多弊端。贸然进入的后果之一,可能会导致自己的底牌被对手了解得一清二楚,而对对手的底细却所知不多。因为这个市场里最大的玩家——经纪公司们,没有一家是中国的。以小人之心度之,即使经纪公司有为客户保密的义务,也可能因为种种原因而“出卖”中国的企业。

  后果之二便是不清楚“客场”游戏的潜规则。在“客场”游戏,每个人都应该非常小心,不能“铤而走险”。据笔者了解,一些大的基金公司在做交易时,都会做好保护头寸(即反向头寸)以备不测,而很多中国企业,在多次碰壁后,仍然没有吸取这些教训。

  面对“客场踢球”的种种弊端,笔者认为,除了国有企业们必须做好风险控制以及认真学习“客场”的潜规则之外,另一种方法是积极发挥自己的“主场”优势,邀请国际基金加入我们的“主场”游戏,或许形势会对我们更加有利。但可惜的是,我们的“主场”却很难吸引这些大资金进入。即使有外资进入,也只是为了配合海外的期货市场,或者是通过一些“非阳光手段”借尸还魂。

  国内期货市场无法放开的原因,一是因为国内期货经纪公司以及期货投资者的实力还非常弱小;二是小规模的期货市场无法容纳大资金的“折腾”,就像池塘里养不得鲸一样,小市场没办法吸引大资金。但中国投资者在“客场”屡遭挫折的事实却说明,作为一个原材料商品的消费大国,其弱小的期货市场已经无法再同其巨大的消费需求所匹配。建立一个具有一定规模的“主场”期货市场,对于改善原材料供需状况,在市场上“扳回一局”,争夺国际定价权,都有莫大的帮助。(证券市场周刊 中国经营报 南方周末 栗新宏 箴研 冉孟顺)


[期铜]“国储铜事件”尘埃已落尚未定

www.cnfol.com 2005年12月23日 10:36 中国证券报 刘仲元

  伦敦时间的12月21日过去了,这意味着沸沸扬扬的国储铜事件也告一段落了。因为12月21日是LME12月铜期货合约的最后交割日。而按照市场流传的各种版本,据称国储调节中心在9月卖空了近20万吨铜。但有人说是卖了期货的,也有人说是卖了看涨期权的。实际情况究竟如何,外人是难以搞清楚的。因为无论对国储还是LME而言,这都是商业机密,是无法得到求证的。

  据说,国储在这次危机处理中交割了5万吨铜,这从LME每个交易日发布的库存信息中,似乎可以看出些端倪。在12月21日之前的2个月间,离中国最近的韩国及新加坡铜库存大增,可以统计到的入库量超过了5万吨。而又据市场传闻,国储其余的15万吨空头头寸已经移到后期月份了,移仓月份分别是2006年2月和2007年2月,而且是分别为7.5万吨。由于伦敦铜近几年来一直是远期贴水,故移仓会导致贴水损失,有人估算损失大致为1500万美元。尽管如此,移仓避开了迫在眼前的交割问题,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但这个办法究竟是好办法还是坏办法,现在还无法说。如果以后LME铜价跌下来,国储不仅可以挽回损失,而且若跌得深还可大赚一票;如果价格不跌反涨,国储不仅无法挽回损失,亏损数额还会在原来基础上进一步扩大。

  从LME12月21日的头寸分布来看,2006年1月19日至2月15日的头寸尚有34910手,比上一日增加了261手。“国际大鳄”们是否会放弃逼仓,还很难说。如果真像传言所说,国储在2006年2月合约上留有3000手空头,这块“肉”还是蛮肥的。因为几乎占到期间持仓的9%,仍旧很容易成为“国际大鳄”们的目标。因此可以说,逼仓条件依旧存在。一旦逼仓继续进行,对国储来说,只有交割一条路可走。当然,从时间上看,留给国储准备的时间比上一次要多,可以从容应对。

  显然,尽管12月21日已经过去了,但是,尘埃已落尚未定,后市究竟会如何演绎,尚需观察。对国储而言,未来二个月操作手法极其重要。笔者认为,不能抱着侥幸心态,将决策依据建立在“国际大鳄”们可能不逼仓的基础上;必须早做准备,以免到时措手不及。另一方面,也可以在操作手法上灵活一些,比如在价格有所回落时采用小比例买进手法,如果大鳄们将价格逼上去,则平仓获得利润弥补一些损失,同时对空单进行实物交割;如果价格回落则更好,因为大部分空单可望解套甚至获利。但是必须注意两点:一是不能增加空单,因为空单已经足够多了;另外一点是必须做好信息保密工作,如果稍有动作就被对手掌握,就很难获胜。

事实上,国储掌握庞大的库存,利用期货市场进行保值或轮换作业,并不值得大惊小怪。既然从事期货交易,有赔有赚也是正常的。长期以来,国储一直在进行期货交易,应该也有赚钱的时候,不过其新闻效应没有输钱那么厉害罢了。不能够因为输了一次就将其打入十八层地狱,甚至将期货交易本身都否定了。当然对国储来说,更为重要的是:首先要做好目前危机处理工作,尽可能降低损失;其次,尘埃落定之后,应该切实进行总结,吸取以往经验教训,从而建立起一套完整的风险控制制度,寻找到适合自身的交易方法。(东银期货)


从"国储铜"事件看铜加工企业原料风险来源


2005年12月27日 12:58 期货日报

  随着12月21日第三个周三的过去,被市场广为关注的“国储铜”事件也逐渐平息。虽然国储局除了进行四次国储铜竞价销售以外并没有向市场公布更多的消息,但是中国银监会主席刘明康在出席《财经》杂志年会时的讲话已经给“国储铜”事件确定了性质,刘明康指出:“从国外的巴林银行、安然公司,到国内的‘中航油’、‘国储铜’事件,无一例外地都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

  实际上,在整个“国储铜”事件当中,付出了惨痛代价的不仅仅只是国储局一家。在国储局“为缓解当前国内铜供应紧张状况,满足国内消费需求”而进行的一系列动作和宣传的影响下,国内众多的铜加工企业对国储“抛铜救市”的行为寄予了厚望,认为铜价即将下跌,于是有的企业停止了原料采购,继续加大清库力度;有的企业在接到下游订单的情况下推迟了原料的采购进度,期待铜价回落;更有的企业在国储期货市场抛售的影响下开始进行卖空交易,等等,这些行为导致了企业的生产经营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影响,企业也因此而付出了相应的代价。

  笔者认为,“国储铜”事件给众多铜加工企业带来的教训是深刻的。铜加工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一定要大力加强原料风险防范的力度,切忌忽视原料风险的来源。(个股全面跟踪 黑马将从这里起飞…)

  原料价格波动风险巨大

  在国储局开始“抛铜救市”的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国内现货铜价从37500元/吨上涨到42000元/吨,期铜合约价格从35500元上涨到42300元。而与此同时,LME现货铜价已经达到4500美元,COMEX12月期铜合约的价格更是达到4900美元。如果说期货市场的投资者还可以因为看不懂市场等原因而离场观望的话,那么铜加工企业则不得不接受这样一个铜价上涨的事实,而无论这个事实和自己的预期相差得多么远。

  正视原料风险的来源

  铜加工企业的生产经营通常采用的是“以销定产”的经营方式,一般采用“原料价格+加工费”的计价模式进行产品销售,按照这种经营方式,理论上讲加工企业并不会受到铜价波动的影响,也不会承担铜价上涨所造成的损失。但实际上,由于企业在原料的购销平衡以及生产组织上并不能做到单一合同之间的完全对应,这就使得加工企业不得不面临着铜价波动的巨大风险。也就是说,铜加工企业所面临的原料风险并非来自于铜价的上涨,而是来自于铜价的波动。企业经营真正的原料风险来源并非来自于原料市场,更是来自于企业自身的风险防范意识。

  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铜加工企业通常只是注重产量和质量方面的问题,而忽视了这种由于原料价格波动而造成的经营风险。特别是在铜价水平较低的情况下,企业没有形成足够的风险防范意识和健全的风险防范措施,而当铜价逐渐上涨而且波动程度日益加大的时候,受市场条件以及资金方面的影响,企业生产组织的难度也逐渐加大,原料波动所造成的风险就开始显现出来。如果缺乏必要的保值意识和保值手段,原料价格在短时间内的波动就有可能浸蚀掉企业的所有利润,这也是一些铜加工企业对铜价上涨难以承受的主要原因。

  所以,从企业的管理运作来看,一定要根据企业自身原料敞口的方向去对冲操作,而不能仅仅根据主观的判断去进行经营,这是“国储铜”事件给铜加工企业带来的最大的教训。

  加强市场监控建立信息系统

  从国储铜事件的发展过程来看,国家储备局物资调剂中心是在10月31日召开的行业座谈会,从此掀开了一系列期货、现货抛铜行动的序幕。由于国储局一开始矢口否认单位有刘其兵其人,而后又声称“初步调查结果显示,该交易员个人应为损失负责任”,所以很难想象,在这种市场情况之下,如果一家企业没有自己的信息渠道,在剧烈波动的市场面前,能从铺天盖地的媒体报道中甄别出适合自己的信息。

  而实际上,从9月下旬开始,有关国储在伦敦市场上抛售了超过20万吨期铜的消息就已经在境内外期货市场逐渐开始流传了。如果铜加工企业在此前就能够加强风险控制意识,建立完善信息系统的话,那么就不难在纷繁复杂的市场环境下保持一种客观的心态,至少不会去盲从地跟风抛售,忽视企业经营中原料风险的真正来源。

  2005年12月22日,国资委主任、党委书记李荣融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回答记者有关国储铜以及中航油、中储棉等国企在境外保值的问题时指出,母公司要加强对境外公司的监管,很重要的手段就是要建立信息系统。

  由此可见,铜加工企业回避原料价格的波动,重要的不是在期货业务方面投入的大小,而是要建立健全一套完整的信息系统,从风险来源上去管理企业的风险防范工作。


国储铜事件全记录


近些年来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中国已经成为原油、铜铝、铁矿石、棉花、大豆、豆油、棕榈油等商品的主要进口国,参与国际期货市场定价就显得格外重要。从这个角度看,相信此次铜交易背后有着政府的良好意愿,那就是通过期货市场来调控价格。这是一个非常具有积极意义的信号。如果要掌握定价主动权,就必须主动参与期货市场。中国的崛起,必须不能局限于有形的实物市场,而是要拓展到国际金融以及衍生品市场,从战略的高度保证国家利益,避免一而再、再而三的在国际采购中吃亏。


发改委反击国际炒家 国储铜备战“11.16”

https://biz.163.com/05/1112/11/22BSMUSU00020QFC.html
2005-11-12 11:29:31 
来源: 经济观察报

本报记者 唐君燕 李欣 上海、北京报道

  一场真正的博弈开始了。

  在国际基金疯狂炒作“中国因素”下,国际铜价持续走高,其LME铜更是突破4000美元大关。为了平抑铜价,自11月7日起,国家储备局(下称“国储局”)开始释放部分储备铜,进行反周期调节,并向国际炒家发起反击。


  决战极有可能发生在16日伦敦3月铜的交割时。

  果断出手

  9日,国家发改委下辖的国家物质储备局网站上挂出一则公告,称拟以公开竞价方式销售2万吨国家储备铜。

  7日,国家发改委网站挂出铜预警文章称,下一步国家将调控铜产业。与此同时,市场层面开始对调控政策做出反应。同日,国储局终于不再坐视铜价的高涨,频频在期货市场祭出大手笔。

  当天,沪铜盘面惊心动魄,上海期铜主力601合约一改上午强势,收盘时沪铜离最高点跌去了约400元每吨,CU512合约和CU601合约持仓大幅增加13000余手。仅仅午后一个半小时,国储局累计砸出了4万吨铜。

  进入11月,国储局先是增加期货交易所铜库存,接着在期货市场建立空单,下周将在现货市场销售2万吨储备铜,国储连续重拳出击干预铜市且不同寻常的高调,让铜行业和市场纷纷侧目。更有知情人士向本报透露,国储将在12月和明年1月继续出售储备铜。

  不过,市场对国储干预铜市效果却一再怀疑和“误读”。某期货公司分析师指出,从7日传出抛铜的消息,目前铜主力合约只下跌了400点,铜价格开始逐步企稳,现货价格的升水又达到了700点,国储抛售2万吨铜对市场影响似乎有限。

  对市场的怀疑和误读,10日,国储物资调节中心负责人王会民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 “怀疑调控效果只是因为市场不知道我们将抛售多少吨铜,国储抛铜的数量将远远超出市场想象。”

  王会民称,国储局选择目前抛铜主要出于两个目的,其一是缓解铜需求紧张局面,另外一个目的是抑制铜过快的产能增长,配合国家对铜产业的宏观调控政策。

  国储释放储备库存的结果最终能否实现调控铜价的初衷?业内人士和交易商此前预计,国储局将在国内外出售约10万吨铜,以抑制处于纪录高位的铜价。

  对于能否影响LME铜价同步下跌,王会民表示,不管能否拉动铜价,至少国内企业可以不从国外高价进口铜,对国内企业来说还是有好处的。

  影响期铜价格的除了供给层面外,另一个是心理因素。本报采访中获悉,目前期货业对国储将抛铜数量一路加码,传闻最高抛铜量将达到50万吨。

  国储被套?

  种种迹象显示,始于2003年10月的铜期货牛市行情,似乎就要在这个初冬终结。

  “这次是自己做砸了没办法。国储铜在外盘有空头,通过在国内抛货,带动国际铜价下降之后平仓伦敦的空单。”来自上海的一位现货贸易商表示。

  “国家储备是不存在市场问题的,是国家管理层决策的结果,不能用市场行为判断。对国储,只有数量的概念,市场价格和国储的行为没有太大的关系,国储只是根据国家需要程度,进行出库,即战略储备。”一位参加国家物资调节中心铜行业座谈会的人士告诉本报。

  但是,市场上的各种传闻却让国储铜此番举动更充满质疑。

  “按说国家储备,应该是高抛低吸,但是国储这两年,总是引起很大的市场争议。”从2003年开始走牛的国际国内铜期货市场中,国储铜和国际基金的多空博弈成为期铜行情上窜下跳的始作俑者。“国际基金操盘手一直在挤兑来自亚洲(尤其是中国)的投机抛盘,有消息称中国大户的反向套利使国内做空的投资者资金亏损达60亿至80亿元,而其中近60亿元被反向套利者拱手送给了外国基金。”

  对于市场流传国储在伦敦有大量的空头头寸被套的说法,王会民说,“我也听说了这个传言,但我不能证实这个事情,因为不是我们操作的。”

  王会民同时向外界证实,中粮期货是国储从事期货交易的一条通道,并称“那只是通道之一,我们还有其他的通道”。

  市场主角

  按理,国外没有席位的国储最多扮演的是仓库管理员的角色,但是就是这样一个仓库管理员,现在却要向国际炒家发起反击。

  国储铜成名于从2003年开始的牛市行情中。2003年伦敦铜由当年8月初的1800美金,沪铜由18000多元开始启动,到2004年3月份达到伦敦铜3057美元的高点,同时沪铜站到30000元之上。这时的国储铜还处在集聚能量阶段。

  进入2004年4月,长达半年多的一轮大级别盘整行情之后,整个市场开始了惊心动魄的表现。2003年12月至2004年7月,国储方面在上海期货交易所以实盘交割的方式累计抛售大约83950吨注册铜。

  2004年10月14日,素来和国际市场联动密切的上海期铜市场大幅下挫,成交量极度萎缩,各主要合约收盘价格均大幅下跌,跌幅在240-930元间,其中主力0412合约收报28700元/吨。全日成交534手,持仓量为24.9万手,减少318手。

  当时,在13日至14日凌晨的这段黑夜中,更多的中国期货投资者亲历见证了这个伦敦期铜市场16年以来创出单边跌幅最大纪录的一刻。

  事实上,彼时的主角之一,就是国储铜与国际基金疯狂博弈的结果。

  业内人士告诉本报,进入2004年4月以后,两个市场的比价关系进入反套利比价关系。买沪铜卖伦敦铜成为国内资金的理性操作,伦敦市场的资金对垒变成了国外对冲基金作多期铜,对峙中国反套利空单,以及生产商的保值盘。

  同样也是一年前,进入12月交割月前,当时市场传言国储推迟接货3.6万吨打压价格,一时间,市场人心惶惶,最终因为影响过甚而不了了之。

  然而,市场已经磨练得极其聪明。对国储抛铜的行为,内外市场都用脚投了票。截至记者发稿时,3月伦敦铜已经冲破4000点大关,且直逼4100点。

  “市场短缺厉害,因为价格高的缘故,价格低一点的话,潜在需求供应远远不够。”上海贸易商告诉记者。即便明年如现在一些机构分析的那样铜产量略有过剩,“但是大家都要补库存啊,国内铜矿都挖没了,而市场需求却很大。”

  在国储高调砸铜时,国际市场出现了美元、贵金属和普通金属同向的罕见现象。伦敦现铜和期铜升水达到每吨200美元。

  “其实国储不应该这个时候在国内抛货,这个时机选择非常错误,4、5月份抛就对了,10万吨货为何4、5月份不抛出来,那个时候上海期铜价格过分低,每吨可以赚1000、2000元。而且抛货真正可以帮助有需求的厂家买个低价。现在有什么帮助?”某贸易商告诉本报,国际基金就是看准在打压国储。而且,该贸易商表示,现在国内价格相对伦敦铜其实是非常低,“这样做是不对的,说是解决国内短缺问题,但国内价格还是比伦敦低很多呢,哪有短缺问题。越是这么高调抛铜,市场就反而会不跌反涨。”

传伦铜空单浮亏过亿 国家物资储备局遭多头围攻

https://biz.163.com/05/1115/06/22J3GL5800020QEV.html
2005-11-15 06:43:06 
来源: 每日经济新闻

一向低调的国家物资储备局从未如此高调。

增加期货交易所铜库存,接着在期货市场建立空单,本周三则将在现货市场再度抛售2万吨储备铜,国储局近期持续出手铜市场,让期货市场和现货市场大为吃惊。此前,国储局物资调节中心负责人明确表示:“抛铜数量或将远超市场想像。”但这位负责人同时称,国储局手里到底有多少铜,又到底计划抛出多少铜,到目前为止仍没有一个明确数字。据《经济观察报》报道,为了平抑铜价,自11月7日起,国储局开始释放部分储备铜,进行反周期调节。

但国际铜价并没有理会来自中国这一世界最大铜消费国的抛空影响。上周末和昨天的亚洲时段中,期铜价格刷新历史新高。如果传闻属实,国储局的空单可能遭受上亿美元浮亏。

“为什么这一次他们采取行动之前就公开此事呢?”一位资深交易商表示:“他们可能没有足够的铜以供交割空头部位。”

一些市场人士认为,国储局如此高调地宣布抛铜极为少见,这可能和市场传闻的国储局在伦敦市场有大量空头头寸被套有关。如果属实,则目前国储局的举动无疑是在和国际基金展开博弈。

而昨日,此前只在业内流传的“国储交易员失踪事件”出现在了某海外知名媒体上。市场猜测,国储局似乎已经陷入了期铜市场多头资金的重重包围之中。

传交易员失踪

从上月开始,国内期货市场上“国储出事”的说法越传越盛,即为国储局在伦敦金属交易所(LME)进行期货交易的交易员失踪的传言。

当LME铜价结束近1个月高位波动向上突破4000美元/吨并创出历史新高后,《华尔街日报》网络版在昨天刊登的一篇名为《中国铜交易员失踪(China Copper Trader Missing)》的报道。该报道称,国储局在伦敦的一位名叫Liu Qibing的铜期货交易员,在LME创建大量空头部位后,几周来与外界一直失去联络。

虽然许多LME的交易商手中都有此人的名片,但国储局否认曾经雇佣过此人,甚至拒绝承认曾经在LME开过空头部位。《每日经济新闻》就此事询问国储局物资调节中心一位名为刘志国的官员时,他也表示并不清楚此事,并称“国储没有对外发布信息的职能”。

有国储官员对《华尔街日报》表示,国储铜的交易主要集中的上海期货交易所,大部分透过中粮期货。他说,中国的铜库存相当充裕,也准备随时视需求来调整市场。但市场对这一说法充满怀疑,并不相信中国有这样的能力调控铜市价格。

据一期货交易员称,国储局在伦敦被套,个别官员可能已涉及此案,这些说法早在国庆前后就有传闻。传闻中,涉及此案的交易员叫刘其兵。“这人非常厉害,市场传言去年他的老鼠仓都赚了三四千万,而且每次都是低点入市。”

多数受访的业内人士估算,如果传闻属实,国储局在LME的空头部位在20万吨左右,如果加上另一家与之协调行动的国有大型有色金属公司的空头部位,总的空单量将达到35万吨。建仓的均价在3200美元/吨左右(约为四五月间的价格),而国储在LME的这些空头部位必须在12月21日履约。以上周末LME3月期铜场内收盘价4105美元/吨计算,仅国储在LME的空头部位的浮亏已经超过1.81亿美元,约合14.63亿元人民币。

此外,上周一国储通过中粮期货的席位在上期所沪铜0512合约和0601合约上分别大幅增持3817张和4155张空单,相当于抛铜39860吨。以昨天两个合约分别38010元/吨和37530元/吨的结算价计算,国储在两个合约上的浮亏也已经超过4000万元。

国储局的“另一只靴子”

一位期货分析人士指出,市场上涨是对国储局到底能向市场投放多少铜表示怀疑。“市场认为国储局根本抛不出那么多铜。”

市场对国储局到底有多少储备存在分歧。有人认为,当前中国战略储备规模估计在10万至50万吨之间。然而,国储一位资深官员在上周五对路透社表示,国储目前持超过130万吨铜,并将考虑增加和加快销售这些铜。

“很显然130万吨这个数字根本无法让市场信服,除非国储能够征用国内现货市场上的铜。目前的市场价格也没有表现出对这一数字的恐惧。”上海一家知名期货经纪商的管理人员向《每日经济新闻》表示:“有铜消费商告诉我们,其从铜厂定购的铜被延期,据说是卖给国储了。这意味着国储可能需要在国内采购铜以满足交割需要。”

对于市场和国储局的“暗战”,关键在于目前市场不知道国储局到底将抛多少铜。“铜价目前继续走升,主要是市场怀疑国储局的调控效果,因为没有人知道国储局将抛售多少吨铜。”深圳一交易员称。

据业内人士和交易商此前预计,国储局将在国内外出售约10万吨铜,以抑制处于纪录高位的铜价。而近日以来,期货业对国储将抛铜数量一路加码,传闻最高抛铜量将达到50万吨。

国储局对此公开的解释是:抛铜主要是缓解铜需求紧张局面,以及抑制铜过快的产能增长,配合国家对铜产业的宏观调控政策。

国家发改委此前发布新闻稿称,铜冶炼行业的盲目投资行为已经导致市场过度竞争,利润大幅度下降甚至全面亏损,严重影响到行业可持续发展。为此,国家有关部门已经出台相关政策抑制铜产能的无序增长。

据有关资料显示,2004年底,中国冶炼产能为163万吨,到2007年底,冶炼能力将会达到370万吨。

作为此次国储释放铜库存计划的一部分,国储物资调节中心还在上周发布了《国家储备铜竞价销售公告》,将在本周三竞价出售2万吨储备铜。公告称,此次竞价销售的目的是“为缓解当前国内铜供应紧张状况,满足国内消费需求”。

而且在过去3周中,国储已经将近5万吨铜存入了上期所的交割仓库。同时有更多的推测认为,国储约有1.8万吨铜将在LME的亚洲仓库准备其空头交货。

“但国储为什么要如此高调地在国内和海外期货市场同时抛售,真正的目的也许只有国储自己知道。”深圳一家期货经纪商的管理人员告诉《每日经济新闻》。

新加坡大华银行(United Overseas Bank)分析师潘辰雨认为,这可能只是国储的一种无奈之举,即在国内抛空拯救在LME的空头。但是,这样的抛售量根本不够,这一举动起了相反的作用。海外投机资金对于中国的铜消费和库存情况有着较为清晰的了解,如此大规模的抛盘反而会引起海外投机资金对于库存并不充足的中国头寸的围剿。

“国储到底会抛售多少铜至今还是一个谜,但问题在于市场价格对于国储的行为并没有太多理会。如果市场价格没有如国储所希望的那样走低,那它将来可能会被迫在铜价处于高位时买回补库。”有分析师告诉《每日经济新闻》。(金士星 张冉


国际铜价“抢白”国储再创历史新高

https://biz.163.com/05/1115/14/22JSRFU400020QGP.html
2005-11-15 14:05:55
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

上周五,国际期铜价格再度刷新了历史纪录。新的纪录为每吨4105美元,而铜价从4000美元之上涨至4100美元以上仅用了两天的时间。不管这种上涨是短暂的冲高,还是新一轮涨势的开始,都似乎对决心要抑制铜价的国储开了个玩笑。

近期,国储高调介入,通过增加交易所库存、大举增持国内期铜空单、计划在现货市场销售铜等措施,不断向市场传达其抑制铜价的决心。但是期铜市场(特别是国际市场)花了很短的时间来消化这些信息后风云再起。11月10日,伦敦金属交易所(LME)期铜价格收盘后首次站上每吨4000美元,11月11日,期价则发力上攻至4100美元以上,当日盘中最高涨至每吨4105美元,收报于4102.5美元。

上周五,虽然上海期货交易库存继前两周大幅增加后,再度增加了8594吨,但是受国际铜价上涨的影响,上海期铜各合约却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涨势,期价纷纷突破了10月27日以来的整理平台。

铜价的表现似乎不给国储留一点“面子”。

那是什么原因导致国际、国内铜价无视国储的行为,大幅上涨呢?

从国际市场来看,上周四,智利政府铜业委员会称,将智利2005年铜产量预估调降至537.2万吨,原预期为550.4万吨。这意味着智利今年铜产量将低于去年的541.3万吨。这则消息无疑支持了铜市紧张的状况,并坚定了多头的信心。另外,美国最新公布的9月份贸易逆差达到了创纪录的661亿美元,令美元承受了重大压力,市场预期美元短期可能出现回调,从而令铜价获得另一个上涨的理由。

“在全球铜供需情况没有发生根本改变,期铜市场处于牛市的时候,利多消息的影响远远大于利空消息的影响。”洛阳铜业张雪峰对《第一财经日报》指出,“而且在国外市场来看,国储抛售铜对于铜价的抑制,是否能形成利空还不确定,有部分人士认为国储没有足够的铜能抑制铜价。”

路透社援引Bache Financial分析师麦克米伦的话指出:“我们认为他们(国储)的库存压根就没有很多。”类似这样的质疑,在国际市场中很流行。但是对于这种质疑,日前国储物资调节中心负责人王会民接受国内某家媒体采访时予以了回击,他指出:“怀疑调控效果只是因为市场不知道我们将抛售多少吨铜。”

如果用市场中的一句老话来说:“价格反映一切信息”,不管国储是否有足够的铜,可以抑制高企的铜价,至少目前为止,市场的表现与国储的意愿出现了一定的差异。

在国内,这种差异在现货市场中表现得特别明显。上周四,上海现货铜对当月期货价格升水达每吨770元,如果以日均升水来看的话,达到了154元。这样的日均升水是今年最高的。上周五,现货铜价再度上涨,上海长江有色金属市场现货铜价报38700元/吨,创出历史新高。

“国储在11月9日宣布将于16日向现货市场抛售2万吨铜,而在16日之前,市场处于相对真空期,虽然有国储将要抛售铜的预期,但是现货紧张的情况真实存在,铜价在供需紧张的情况下依然保持涨势。”上海东亚期货信息部经理陆祯铭指出。

仅用短期的价格波动来衡量国储行为的成败是不合理的,毕竟国储抑制铜价、缓解现货紧张的措施显然还没有结束。但是,铜价在近期出现大幅波动是市场人士不愿意看到的。“因为这样的波动对企业的伤害更为明显。”张雪峰指出,“而且铜价大幅波动,也违背了国储抑制铜价的初衷。


国储抛铜前一天:现货价格预先反应

https://biz.163.com/05/1116/03/22LAL9V700020QGP.html
2005-11-16 03:26:27 
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

2万吨国储铜今天8:30-17:00公开拍卖
 
  今日,国家物资储备局(下称“国储”)按计划将正式向现货市场抛售2万吨铜,而在昨天,现货铜价就预先作出了反应,当天上海现货铜市场表现平稳,长江有色金属市场国内平水铜对当月期铜价格出现了每吨200元的贴水报价。

  昨日,是上海期货交易所11月期铜合约的最后交易日。在上期所期铜的交易历史上,最后交易日中,现货铜价对当月期价每吨贴水200元的情况是非常罕见的。

  “国储未动,现货市场已经提前表现出来了。”东亚期货信息部经理陆祯铭对《第一财经日报》说,“虽然2万吨铜可能很快被市场消化,但是不可否认,短期内这2万吨铜对现货铜价有一定的压制作用,特别是在预期拍卖价格可能与现货价格持平或者低于现货价格的情况下,对现货铜价将起到实质性的抑制。”
  市场的焦点也自然而然地集中在了今天的拍卖上。11月9日,国储宣布将于今日以竞价销售的形式向现货市场销售2万吨铜,拍卖的时间定于今日8点30至17点,并规定每位竞买者最多竞购1000吨。

  据一位将参加此次拍卖的人士透露,参与这次竞拍的企业不少于50家。而上海一期货公司负责人也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该公司的两个客户也将参与此次竞拍。他预计,由于每个竞买者只能购买1000吨,这个数量对于现货企业来说是很小的一个量,所以拍卖的铜很可能在短时期内就能售完。

  关于此次拍卖的价格,市场人士预期可能会应该不会超过现货价格,甚至可能低于现货价。一分析人士指出,国储此次拍卖的2万吨铜中有近一半是1992年和1993年的铜,这部分铜很可能会以略低于目前现货铜的价格售出,但是鉴于此次国储拍卖的铜最多也只能有20家企业买入,所以竞拍时的竞争应该比较激烈,这也限制了竞拍铜的价格下跌幅度。他同时指出,拍卖的铜价也很难超过现货价格,因为那样就违背了国储抑制铜价的初衷了。

  其实,此次铜价拍卖很可能仅是国储在现货市场销售铜价的一个开始,这次拍卖具有很特殊的意义。市场参与各方希望通过此次拍卖进一步了解国储的意愿,了解国内现货企业对于铜的需求程度,以及国储释放了铜之后,现货价格是否会出现改变。

国储今日高调卖铜 消费商冷静应对

https://biz.163.com/05/1116/03/22LAM7F900020QGP.html
2005-11-16 03:26:57 
来源: 每日经济新闻

  业内人士称,国家物资储备机构仅靠拍卖2万吨铜无法缓解目前现货紧张的状况,还需要其他配套措施来增加供给,才能达到平抑价格的目的

  今天,国储物资调节中心将进行成立以来首次储备铜拍卖,竞价出售2万吨储备铜,希望以此“缓解当前国内铜供应紧张状况,满足国内消费需求”。

  但行业人士认为,这无法缓解目前现货紧张的状况,还需要其他配套措施才能达到国储预期目的。而部分消费商却因为储备铜的品质和价格问题最终放弃参与竞拍。

  有媒体引述“参与拍卖的官员”的话称,已有五、六十家企业已经登记参加拍卖,大部分潜在买家是铜加工商和金属交易公司。

  但浙江一家铜管生产商的一位管理人员对《每日经济新闻》表示,公司不会参加这次竞购。“虽然我们很有兴趣,但这次拍卖的储备铜品质并不高,而且目前价格我们也很难认同,所以最终放弃了”,这位管理人员称,“同行大多观点相同,消费商真正需要的是品质较高的升水铜和进口铜,这些储存时间较长的储备铜难以符合生产要求。而且用2万吨的量平抑价格,作用微乎其微。”

  国储网站发布的《国家储备铜竞价销售资源表》显示,这2万吨铜库存分布于上海西站7处、宁波镇海837处和北京昌平23处三个储备库,大多为1992年和1993年入库的铜库存。而根据上海长江有色金属交易市场的信息,周二现货铜创下39200-39350元/吨的历史新高。

  “根据我的经验,储存了这样长时间的铜表面都会出现氧化层,最终的价格应该会比目前的现货价低100-200元/吨”,上海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的信息服务中心主任童乐申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而且如果是以平抑铜价为目的,最终的拍卖价格应该会更低。”

  据介绍,目前上海地区每天的铜现货交易在1000吨上下,远低于正常水平的3000-5000吨。由于目前的铜价格过高,企业采购占用的资金很大,所以很多企业只是“现用现买”。虽然企业对于国储拍卖库存铜的行为普遍表示欢迎,但童乐申认为,要缓解当前国内铜供应紧张状况,国家物资储备机构仅靠单一拍卖很难达到效果,应该采取更多的配套措施来增加供给,才能平抑价格。

  但国储方面对于抛售铜的总量始终保持缄默。业内人士此前预计,国储局将在国内外出售约10万吨铜。

  昨天,沪铜期价创出新高后出现回调。主力0602合约昨天收报37430元/吨,下跌100元。伦铜周一场内创4128美元/吨新高。

沪燃油仍将低位盘整

  尽管隔夜NYMEX原油期货微幅收高,昨日沪燃油并没有止跌企稳,主力0602合约下跌29元,最终收于3046元/吨。

  美国原油库存增长、美国东北部地区暖冬、飓风后墨西哥湾地区产能恢复,成为油价的三大利空,使油价一直缓慢下跌。由于利好迟迟不至,所以油价短期很难大幅反弹,但目前的利空也难引发大幅下跌。

  原油持续下跌,加上近期传闻“将取消成品油进口关税”,近期空单明显增多,这使沪燃油多头压力很大。从盘面上分析,前期已经有部分多头主力高位获利离场,那么其他多头目前也有恐慌出局的可能。但周边的新加坡燃料油价格近期还算坚挺,现货升水仍然平稳,这对沪燃油也会产生一定的支撑作用,但后市沪燃油恐怕还得继续跟NYMEX原油期货联动。

后市焦点是石油供应问题。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12月12日将在科威特召开下次产量会议。虽然各大石油需求国均充满信心地表示,OPEC组织应该会向国际市场持续提供充足的石油,维持产量于25年高点以确保市场供应良好,但OPEC表示正在观察12月会议前的冬季情况,然后再制定产量政策。由于原油对世界经济影响非常大,油价居高不下对世界经济的增长产生难以预测的抑制作用,所以OPEC组织在市场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当今年油价创出了55美元的历史高点的时候,OPEC组织才决定增加石油产量,到目前为止,全球石油供需已经初步达到平衡状态,如果OPEC组织若出乎意料地缩减产量,油价势必重新上涨,但目前讨论削减或增加石油供应量还为时过早


交易员做空后失踪 全球铜价近日齐现大涨

https://biz.163.com/05/1116/10/22M2HPM000020QFA.html
2005-11-16 08:06:00 
来源: 新京报(北京)

  交易员做空后失踪,铜价调控效果难测

  近日,国家物资储备局(以下简称国储)宣布将拍卖2万吨铜。铜期市日前出现国际基金挤仓,国际国内铜价近日齐现大涨。

  交易员失踪铜价大涨

  据外电报道,一名代表国储在伦敦金属交易所(LME)的铜交易员刘其兵(音译)近日神秘失踪,引起市场广泛关注。据传刘一直在赌铜价将下跌,此前已建有10万吨至20万吨的铜金属空头头寸,而铜价持续上涨国储浮亏加大,刘因此被解职。

网易商业报道

  有国际基金猜测,国储在LME铜市拥有大量铜空头头寸,并试图压低价格,以避免大额交易损失。据外电报道,国储否认刘其兵为其雇员,但承认已在伦敦金属交易所进行交易,以稳定国内铜价。

  自上周四以来,国际铜价持续大涨,伦敦金属交易所铜价三日内上涨177美元,不仅轻松突破4000美元大关,更成功地更上一层楼,截至周一收盘已经登上4128元的历史高点。

  国内沪铜也被外盘带动,主力0601合约3日内涨幅达850元,并一度触及盘中高点37650元/吨,但沪铜交投冷淡,市场观望气氛明显较浓。

  铜价走势难测

  对于国储是否在LME期铜市场中拥有空头头寸,有市场人士分析,目前市场更多的是停留在猜测的层面上。如果国储在LME市场中确实存在头寸,也有可能是国储抑制铜价的一种手段。

  市场猜测,国储可能希望先将国内铜价打压下来,并以此拖动国际铜价下跌,此时即使国储真的持有空头头寸,也可减少亏损。(记者张嵩浩)


铜战!中国国储高调抛售 国际基金对赌加码

https://biz.163.com/05/1116/14/22MGSUEN00020QF5.html
2005-11-16 14:34:43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

哈姆雷特说,这真是一个颠倒混乱的年代。在上海、伦敦买进或者抛出铜块的那些投资者们——或者叫投机者更合适,想必多少也有如许的感慨。

在北京,被认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隐性库存持有者中国国家储备局宣布,将抛出“远超市场想象”数量的铜;在伦敦,LME(伦敦金属交易所)3月期铜以连续创造历史新高价格来回应:11月15日,伦敦期铜价格报收每吨4106美元,前一日盘中更是创出4135美元的历史最高位。

双城记的故事还在继续加码。本月16日,国家储备局将公开拍卖两万吨库存铜,同日上海期货交易11月期铜合约交割,LME铜期权也将到期。

高潮就要到了。

国储高调抛售

国家储备局首次这么高调地站在聚光灯下展示自己。

11月9日,国家发改委官方网站挂出消息,国家储备局物资调节中心宣布将在11月16日公开拍卖2万吨铜。

这是国储组合式干预手段的最新一个桥段,此前的10月31日,国储局就宣布将向市场抛售5~10万吨铜。

首先动手的是在期货市场上。上海期货交易所的公开数据显示,10月28日上期所铜库存突然快速增加1.4万吨,11月4日再次增加1.7万吨,11月11日又增加0.97万吨。半个月之内,上海的仓库里增加了4万吨铜。

这个数字接近11月7日中粮期货在上期所建立的空头头寸。国储物资调节中心负责人王会民已经证实,中粮期货是国储抛铜的一个通道。

王会民表示,国储抛售的目的在于:一是缓解铜需求紧张的局面;二是抑制铜过快的产能增长,配合国家对铜产业的宏观调控政策。尽管没有点明,但缓解了需求紧张则铜价必跌,而铜价下跌才能抑止那些快速膨胀的投资铜冶炼行业的冲动。

华夏期货的何伟指出,在上周结束的LME铜年会上,世界最大铜生产商智利的Codelco首席执行官JuanVillarz表示铜价将下跌至2260美元,该公司因此为了降低成本而压缩其产量。此时国储开始入市干预,可能促使铜价走低。

荷兰银行ABNAmro环球商品分析主管NickMoore更是判断,一旦铜价开始下跌,将十分剧烈。他预计到2006年时,铜价会比现在下跌40%。

但是国储史无前例的高调让此次干预多了些特别的色彩。相对于以前国储主要通过中粮期货“安静”地买卖期货合约来影响价格,此次国储似乎更愿意明确传达自己的声音。甚至有外电称,国储官员公开表示国储手中持有130万吨铜。这样的数字,在此前是被当成“绝对机密”而拒绝对外透露的。

铜价不跌反涨

遗憾的是,国储前所未有的高调入场并没有产生其希望看到的结果,国际铜价没有因为库存增加、中国抛售而降低,反倒节节上升。

11月11日,LME3月期铜正式击穿4100美元的阻力位,再度创造历史上最高的铜价。上期所期铜的主要合约0601合约,也在11月14日创下历史最高的每吨37650元的天价。

相对于9月份前美国宣布动用石油储备后,国际油价随即回落,中国国储对铜的干预目前来看遭到了狙击。

前述Codelco首席执行官JuanVillarz在LME年会上表示,未来铜的供给需求将发生变化,开始转向供大于求。汇丰银行的基本金属展望报告中预测,“随着铜矿恢复正常开采,我们预期铜矿产量明年将增加8.0%,至1650万吨。”标准银行(Standard Bank)也估计,从2006年开始,铜开始过剩。

然而,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国际铜价在2005年底还在不断攀升。其中,最重要的应该是国际投机基金的作用。尽管相当多的国际咨询机构还在借用中国的强烈需求推断铜价将继续上涨,如曼氏金融ManFina ncial金属分部执行副总裁FredDemler认为,低库存、市场供需紧张和世界上最大铜消费国中国的巨大需求,都支持铜价在目前高位上继续走强;巴克莱资本在上周末的一份技术分析报告中,已经将铜价中期目标定在了4500美元/吨。但是相当多的研究人员认为,铜价突破4100美元大关,主要原因就是国际投机基金在跟中国国储对搏。

格林期货首席分析师于军礼认为,投机基金不相信中国国储有足够的现货铜,因此开始利用国储抛售的时机拉升铜价。如果国储真在伦敦卖空而无法交割,投机基金可以直接获利;如果国储可以交割,则持有铜,等待国储补库时以更高的价格卖回。

Bache Financial的分析师麦克米伦说:“国储局明显试图以口头方式压低铜价,但做得并不高明。我认为他们的库存压根就没那么多。”

Numis Securities的分析师梅尔则指出,“中国方面宣布将卖出大量铜期货部位并意图对这些空头部位进行交割,但市场并不领情。”

究其原因,于军礼认为,国储每次抛售的规模过小,影响很快被市场消化,如果一次性大量抛售数十万吨,并且能顺利交割,则有可能重创投机基金,毕竟基本面上国储更加有利。“要对市场产生影响,它国储需出售10万吨以上的铜。”Calyon环球投资的分析师Maqsood Ahmed估计。(本报记者 徐可强 上海报道)


国际铜价迭创历史新高 中国成为最大受害者

https://biz.163.com/05/1116/16/22MM8J9J00020QFC.html
2005-11-16 16:08:28 
来源: 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11月16日电(记者杨进欣)就在11月9日国家物资储备局正式公布抛售2万吨铜以平抑过高铜价后,伦敦金属交易所三月铜期货却在基金买盘的推动下,在随后的连续四个交易日迭创新高,15日盘中更是创下4175美元的历史新高。

自2003年下半年以来,国际铜价进入快速上升通道,历史记录多次被刷新。此次铜价大牛市已持续41个月,持续的时间和上涨的幅度远远超过以往。

中国是世界铜第一消费大国,占世界总消费的20%以上,但又是世界第一进口国,长期的高价位使中国铜贸易逆差剧增。据海关统计,2004年中国各类铜产品进口额高达127多亿美元,逆差105多亿美元;仅2005年1-9月进口额就已经达到120亿美元,逆差103亿美元,相当于2004年逆差总额,中国已成为高铜价的最大受害者。

铜价长期居高不下造成下游行业叫苦不迭,企业成本大增。上海一家电缆有限公司总裁表示,目前的高铜价开始对国内的电缆企业产生一定的压制作用。

11月9日国家物资储备局网站上称:“为缓解当前国内铜供应紧张状况,满足国内消费需求,国储物资调节中心受国家物资储备局委托拟以公开竞价方式销售2万吨国家储备铜。”

铜价迭创新高并非市场短缺所致。据英国商品研究所11月预测,2005年全球铜供应不仅不会短缺,还会出现10万多吨的过剩,与2004年的短缺79.8万吨大相径庭。日前在英国举行的LME年会上,众多国际大投资银行都纷纷预测2006年铜价会下调,市场将继续过剩。

很长时间以来,很多国际机构和基金公司一再声称是“中国的巨大需求引起了价格的飙升和市场的恐慌”,把涨价的黑锅硬扣在中国头上。业内人士说,今年1-10月中国精铜产量为203万吨,同比增长20.7%,加上国储局释放部分储备铜,已基本能满足国内市场的需求,预计今年中国精铜进口将保持在去年的水平。在中国成为铜价上涨最大受害者的情况下,那些声称“中国因素”显然是别有用心的,也是毫无根据的。(完)



国储铜解剖

作者:时寒冰

  2005年11月初,国际市场盛传中国国家物资储备局(下称国储)将释放五万吨库存的消息,随后,一向低调的国储突然亮出手握130万吨铜的“家底”,如此反常举动引起种种猜疑。几天后,外电报道了代表国储在伦敦金属交易所(LME)从事铜交易的交易员刘其兵神秘失踪的消息。国储做空被套的盖子由此揭开。国际炒家穷追不舍,国际铜价屡创历史新高。这场悲壮的撕杀至05年年底尚未结束,但结果早已经注定……

谁能想到,在2005年的岁末,很少抛头露面的国储会成为国际瞩目的焦点?由于在伦敦金属交易所的期铜交易中被套大量空单,浮亏严重,加之操盘手刘其兵神秘“失踪”,下落不明,国储被全世界的媒体推到了聚光灯下。回顾过去,面对尚未愈合的伤口,人们的内心依然在隐隐作痛:株冶事件,3天内亏损1亿多美元;中储棉事件,亏损约6亿元;中航油事件,亏损5.5亿美元……国储铜事件,损失已经难以避免。

  许多人忍不住要问:为什么受害的又是中国?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太多的问题需要反思。然而,目前,反思的声音依然微弱,人们听到的更多的是推卸责任的借口,其中还包括许多乐观而离奇的论调。如果带着这种自欺欺人的心态去面对问题,可以肯定的是,国储铜事件绝非最后一幕悲剧,国际炒家的魔咒还将降临到我们头上,给我们带来新的痛苦记忆。
  

  盘点国储铜的损失

在国储铜的诸多报道和评论中,损失往往被掩盖,被淡化了。假如不盘点其中的惨重损失,这次悲壮的事件将很快被人们淡忘,也就失去一次痛定思痛、深入反省,并采取措施避免类似悲剧重演的机会。

国储铜的损失到底有多少?国储中心向上级的解释是,中心不像市场传闻那样因为投机亏钱。其理由是,国储中心在国际市场均价每吨2200美元的时候购进了15万至20万吨铜。伦敦市场2200美元买的,现在上海市场价格38000元左右卖掉,即相对于伦敦是3700美元卖掉,这样算下来,等于一吨赚了1500美元。中心在伦敦空头建仓位置是3200美元,现在如果平仓,算在3400美元均价,然后再亏掉300美元升水,等于是3700美元平仓。“在伦敦是亏了1500美元,在上海市场赚了1500美元,两头一算账,没有亏什么钱。”

这种说法只能糊弄外行人。

国储中心在国际市场上购买铜,做的是现货交易,这种交易对于我们这样一个铜消费大国并非什么稀奇事,更何况国储的职责就是进行物质储备?说得再直接点,即便国储不进口铜,也会有别的部门负责进口铜,国储中心焉能将功劳记在自己的账上?国储亏损是在期货交易上,是实实在在的亏损,拉现货赚的钱来消减期货上的亏损,国储中心的良苦用心不难理解,然而,这只能是欲盖弥彰。

国储中心可以对公众隐瞒真实情况,但它却骗不了银行。12月12日,中国银监会主席刘明康指出,由于缺乏对市场风险的有效控制,“从国外的巴林银行、安然公司,到国内的‘中航油’、‘国储铜’事件,无一例外地都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作为“惜墨如金”的银行高官,刘明康用了“惨痛”一词,国储铜造成的损失可想而知。

当大家都盯着刘其兵的空单的时候,不要忽略了那些跟着他做空的人。据媒体披露,这些被怀疑是老鼠仓(即先用个人资金建仓,再用公有资金推动大势向与自己建仓的方向走,在公有资金的掩护下,安全地赚钱,因做法过于卑劣,故以老鼠称之)的空单,数量同样惊人。

据《21世纪经济报道》披露,让国储中心没想到的是该中心进出口部主任刘其兵和他背后巨大的老鼠仓。“应该在1:1至1:1.5之间,也就是说20吨国储空头的话,老鼠仓应该有30万至40万吨。不然基金不会费这么大力气挤仓。” 接着又有媒体披露,仅国有五矿集团旗下的五矿有色今年在伦敦交易期铜,就产生了2亿以上的亏损。这些损失算起来,将是一个令人瞠目的数字。

国储期铜事件所造成的亏损远不止这些。期铜价格上涨,带动现货铜价一路上涨,作为世界上铜消费量最大、进口量最大的国家,我们的相关企业由此承受的损失,将是一个天文般的数字。强大的市场需求决定着,我们的企业除了停产,剩下的唯一选择就是无奈地接受高价铜。而对铜的需求,势必会推动铜价进一步上涨,无疑,我们的企业将继续被宰割。这个损失,对于我们这个铜消费大国,已经成为不可承受之重。

必须正视的是,国家物资储备是国家直接建立和掌握的战略后备力量,是保障国家军事安全和经济安全的重要手段。如今,在某种程度上,国储中心愚蠢的交易行为,已成了影响国家经济安全的一个因素:铜价飞涨,国内企业苦不堪言。事实上,当国储中心从负责国家战略物资储备调节向投机赚钱的方向转变时,它就已经开始背离其固有的职责。而这,正是导致灾难性后果的根源。而这,才是国储造成的真正危害!

  国储在期铜事件上的负面影响,已经不再是钱的问题,而是危害国家经济安全的问题。



   腐败是悲剧根源

在国储铜事件发生后,人们更多的是从技术的角度对这次事件进行剖析和反思。其实,技术问题还在其次,根源在于腐败。

一些从事期货交易的专家透露说,中国公司,尤其是那些没有取得期货交易资格的公司,之所以敢于冲破法律的限制,在海外做期货交易,关键是为了牟取私利。他透露说,这些公司的账户往往是公私不分,换句通俗的话说,赚了钱是自己的,亏了钱是企业的。这也正是中国公司在国际期货市场上出手“贼狠”的原因,反正亏了钱是国家的,怕什么?

如果不是这样,很多问题是难以理解的。比如在1997年的“株冶”事件中,国际期货市场上已从事两年交易的株冶工作人员,在LME大量卖空锌期货合约,卖出多达45万吨锌,而当时株冶全年的总产量也才30万吨。如果是正常的套期保值交易,全年总产量30万吨至少是一个不能逾越的底线,这对于从事了两年交易的人来说,是一个最起码的常识。倘若不是出于攫取私利的强烈欲望,很难想像他们会如此超常规地甚至可以说是丧心病狂地去进行交易。最后,不得不由当时的国务院总理朱镕基专门召开办公会议处理“株冶事件”,但由于空单超出株冶全年总产量的50%,中国除了斩仓别无选择。仅三天,中国便损失了1.758亿多美元,折合人民币14.591亿多元!

亏了由国家埋单,在某种程度上,“株冶事件”开了一个恶劣的先例。

这种结果将令那些利欲熏心的人更加有持无恐,他们犹如一群嗜血的赌徒,拿国家的钱在国际期货市场上豪赌,赚钱的时候他们一言不发,被套住的时候将烂摊子交给国家。因而,人们看到的不是那些靠老鼠仓发财的投机者灿烂的笑容,而是一出又一出血淋淋的悲剧。

在这次的国储铜事件,媒体披露出来的老鼠仓的情况同样令人触目惊心。据接近刘其兵的人士透露,光是刘这两年通过在期铜上的投机,就给自己的小金库增加了不下3亿美元的收益。假如不是此次空单被套,这些重重黑幕,恐怕永远不会进入公众的视野。

除了老鼠仓,腐败分子通过海外期货交易洗钱的情况同样值得关注。8月10日的《上海证券报》对此进行了详细的剖析:

由于我国企业的境外账户难以有效监督,难以杜绝某些人通过期货交易洗钱的可能性。更紧迫的是,如果洗钱者利用目前的市场漏洞,盯上跨市套利的手段,将会更加严重地影响金融安全。理论上完全存在这种可能性。跨市套利者都要在国内外分别开设A(境内)和B(境外)两个公开的账户,如果要把公开账户的资本洗出去,就需要再在国外市场开一个隐蔽账户C(境外),将资金转移到境外B账户可以合法地进行,再把B账户资金通过一些手段流进隐蔽的C账户。一般有以下两种可能的方法。

第一,在有公开的跨市套利交易中,A账户与B账户具有方向相反的头寸,以博取正规的套利差价。需要洗钱时,又让C账户和B账户建立相反头寸,利用目前我国头寸较大时,B账户亏损概率极高,这样C账户就很容易赚取B账户的钱,从而达到洗钱目的。

第二,洗钱者与外盘有实力的基金内外勾结。同样先让隐蔽的C账户和公开的B账户建立相反头寸,然后基金找机会在短期内突然打击B账户使其严重亏损,或干脆就协同外人使B账户头寸被吃掉,由于期货交易的特殊性,亏损严重就必需认赔平仓,操作者就可在认赔的同时,让隐蔽的C账户也平仓,这就自然地使C账户依赖B账户获取暴利。有中国头寸长期被逼仓的现象作掩护,就很难发现是洗钱。从时间特点上看,2003年10月到11月一次套利就具有这种嫌疑。  在不能有效监督的情况下,我国在境外账户的期货交易,很容易演化成灰色交易,纳税人的钱很容易成为腐败分子的猎物,当他们贪婪地对准目标时,无论企业亏损还是盈利,他们个人都将有机会赚钱。

  这个问题不解决,国储铜这样的悲剧还会重演!   


  惩戒缺位是悲剧的外因

当人们把目光集中在国储铜要造成多少损失以及此事如何收场的时候,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被忽略了。那就是,国储中心并没有开展国外期货投机业务的资格。一旦将国储铜事件和“株冶事件”联系在一起来看,人们就不难发现,问题已是多么的严重。

在“株冶事件”中,湖南省株洲冶炼厂原厂长曾维伦不顾开展国外期货投机业务须报总公司主管部门审批的规定,未经批准违规从事境外期货交易,最终导致了巨额亏损。遗憾的是,当初所有的人都把目光集中在了结果上,而忽略了对违规从事期货交易的处理。也正因为这一点,一些企业在突破法律法规界限从事境外期货投机交易的时候,变得毫无顾忌可言。在这种情况之下,怎么可能不出问题?

早在1994年3月31日,国务院就发文明确要求各期货经纪公司不得从事境外期货业务。2001年5月,中国证监会、国务院生产办公室、对外贸易部、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国家外汇管理总局颁发了《国有企业境外期货套期保值业务管理办法》,第九条明文规定:“获得境外期货业务许可证的企业在境外期货市场只能从事套期保值交易,不得进行投机交易。”第五十一条规定:“对违反规定从事境外期货业务的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获得境外期货业务许可证的企业在境外期货市场,尚且只能从事套期保值交易,不得进行投机交易,何况那些没有取得期货业务许可证的企业?然而,迄今为止,违规从事国外期货交易的公司已有多家,没有哪家受到过严厉惩处。惩戒机制的缺位,使得国家的有关规定成了废止一张,失去了应有的约束力。

在这次的国储铜事件中,国储中心同样没有资格从事境外期货交易。然而,他们早就做了,只不过当初赚了钱,闷声发大财,上面即使知道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予干涉。等到现在问题出来了,有关部门只顾忙于应付困局,也没有人提起对违规从事期货交易这回事。这正是悲哀之处!法律法规是约束企业行为,使他们不敢铤而走险的唯一利器。当这一点也不复存在的时候,相关单位不论从事境外期货交易还是搞投机交易,更无顾忌可言。

中国是世界铜消费量最大、进口量最大的国家,同时又是铜精矿、废铜进口量最大的国家。从套期保值的角度来看,中国的企业应该在LME以低价位做多。这样有两个好处:如果价格下跌,我们可以买到便宜的现货,在买现货的同时又推动铜价上扬,可同时在两方面受益。如果价格上涨,我们在现货上的损失,可以在期货上得到弥补。这既符合套期保值的操作规律,也符合中国的法律规定。而且,铜为小品种期货,容易逼空但不容易逼多。中国做多,哪个国际炒家敢死命向下打压?价格跌得太多,大不了中国把现货全部接下来,很容易在现货上大赚。别忘了,中国可是世界第一铜消费大国。而且,掌握着这么多的铜,铜价还不是由你说了算。这是多么简单的道理!这样操作才可以真正地发挥中国的影响力,在铜的定价方面才能取得越来越多的话语权。

然而,作为一个铜进口大国和消费大国,国储中心却在国际市场上做空,且空单量非常之大。国储这样做,同样显现出惩戒机制缺位所造成的可怕后果。

国储中心之所以敢这样干,原因是他们提前已经知道国储局计划释放很多库存。事实上,国储过去能在上海期铜市场呼风唤雨,赚取大把大把的钞票,也跟他们这种获取信息的优势有关系。在国外,这样做是一种严重违法的行为,将遭受到严厉的惩处。然而,国储在上海通过信息不对称从散户手中巧取豪夺来了那么多资金,并未受到丝毫惩戒,在这种纵容的环境中,获利丰厚的刘其兵之流便误以为在LME,他们同样可以利用信息优势对其他投资者生杀予夺。他们错了。事实上,当他们脱离套期保值的初衷,在LME进行投机的时候,一条绳索就已经套在他们脖子上,只不过他们不知道罢了。

法律法规形同虚设,人们就不会去敬畏它,人们就很难用它来规范自己的行为。惩戒措施缺位,人们不必为自己的违规、违法发行付出任何代价,人性中恶的一面就会显现出来。

  1995,搞垮了巴林银行的尼克•里森,后来做了牢。法院作出判决:今后里森所有的现金收入都将由巴林银行的债权人直接掌管,里森今后要花钱买东西,必须提前两天以书面形式向巴林银行的债权人提出申请;不得利用巴林银行倒闭故事从传媒手中赚钱;必须彻底公布自己的财产状况,否则一旦查明有隐匿财产行为,还会判他继续坐牢……违法的人,终生都将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假如我们的法律,也以如此严厉的手段,惩处那些视国家法律如儿戏、视国有资产如草芥的人,那么,类似这样的悲剧,还会如此频繁地上演吗?


   期货市场应走向开放

   从株冶事件到这次的国储铜事件,笨拙而愚蠢的交易技术是中国企业屡屡被国家炒家围剿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我们不得不感叹:我们的企业显得太稚嫩了。比如,在风险控制方面,在发达国家成熟的期货市场,风险控制已经发展成为完整的系统,即便是像索罗斯、巴菲特这样的大鳄,也无不视风险控制为第一生存要素。

然而我们却截然不同。有媒体披露了这样一个细节:国家物资储备调剂中心最先有一个交易团队,后来主要由刘和另一个交易员从事交易,此后这位交易员被调离岗位,刘遂成为惟一的交易员。谁能想到,中国数亿资金,竟然掌握在一个年轻人的手中?谁能保证一个冲动的年轻人不会因为和女朋友吵架而在期货市场上赌气?这意味着,我们的风险控制系统不是太小了,而是根本就不存在。也正因为没有风险控制,导致刘其兵在9月下的了8000手三月期铜空单,一直都没有止损。

其实,从“株冶事件”事件开始,中国的企业就一再重复同样的悲剧:没有风险控制,不懂得止损,最后将自己逼上断头台。

不仅风险控制没有建立,我国的企业在应对危机方面的手法,同样显得拙劣不堪。空单被套,国储局在北京拍卖储备铜以压低铜价,然而,国储在拍卖铜时,一反过去的低调,变得大张旗鼓甚至声嘶力竭,还故意透露出库存铜130万吨。结果,被国家炒家解读为虚张声势、心虚。更令人费解的是,在第4次拍卖铜的时候,上海、宁波储备铜底价一下上升至39000元/吨,拍卖底价刚一公布,马上带动了沪铜期货上涨。国储抬高拍卖价格,看起来是多挣了一点,但因此给多头助了一臂之力,而且,令国内对铜有需求的企业雪上加霜。那么多钱都赔进去了,还在这点蝇头小利上计较什么呢?

令人担忧的是,国储选择展期的做法,竟然受到一些媒体的推崇,乐观地评价此举有可能让国储大赚一笔,如此无知无畏的心态,如何能感受到危险的临近,又如何能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呢?不要忘了,在中航油事件中,陈久霖就是由于展期将亏损成倍放大,从潜亏580万美元翻倍亏损到了5.5亿美元,到了万劫不复的境地的!国际炒家这次会让国储幸运地从他们的口中逃脱吗?

与国际职业的炒家相比,我们的企业不仅显得幼稚,也显得可怜,根源在哪里呢?这跟中国在期货市场上的保守政策有很大关系。长期以来,我们既限制国内企业到境外从事期货交易,也限制国外公司在中国从事期货交易,这不仅使我们的企业缺少在期货市场上接受锻炼的机会,也使他们养成了依靠“超前”信息鱼肉散户的恶习。有人评价我们的这些企业:内在内行,外在外行。

更为重要的是,在大宗商品方面,中国虽然是消费大国,却由于期货市场不开放,无法形成公平而充分的竞争,也无法形成令西方国家认可的定价体系,导致我们在石油、金属等基础商品上没有定价话语权。或许,有关部门是担忧中国的企业在国际期货市场上容易被国家炒家狙击,故而加以了严格的限制,但现在看来,这种约束是无效的,要不也不会连续上演“株冶事件”了?既然限制是无效的,何不逐步开开放中国期货市场,让企业在开放的期货市场的博弈中逐渐成熟起来?

  而且,一旦我们的期货市场真正成为国际性的博弈场所,那么,靠着国家第一买家这个强大优势,我们将有机会逐步掌握大宗商品的定价话语权。进而,我们将在国际市场上把握主动,在铁矿石等大宗商品上摆脱处处受外国牵制的被动局面,确保国家经济安全,实现由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的跨越。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开放期货市场,使中国的期货市场尽快与国际接轨,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迫切的。

作者:hwarrensen海归商务 发贴, 来自【海归网】 http://www.haiguinet.com









相关主题
期货案例分析之二:中航油事件 海归主坛 2008-4-22 周二, 03:02
期货案例分析之一:株冶事件 海归主坛 2008-4-22 周二, 03:01
期货案例集锦 海归主坛 2008-4-06 周日, 00:30
[案例分析]珠三角真实的薪资水平 海归论坛 2006-7-06 周四, 10:05
中储局铜期货案再爆惊闻 期铜赌局还在继续ZT 海归论坛 2006-5-16 周二, 11:58
案例分析作业:FedEx收购Kinko’s案例,谁来写个案例介绍和分析 海归论坛 2004-9-09 周四, 15:31
案例分析作业:EBay的PayPal很是成功,有没有人可以给大家搞个案例分析? 海归论坛 2004-7-24 周六, 00:35
案例分析蓝点:一家本土Linux企业的跌宕浮沉(转贴) 海归论坛 2004-1-18 周日, 04:56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hwarrensen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显示文章: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归论坛首页 -> 海归商务           焦点讨论 | 精华区 | 嘉宾沙龙 | 白领丽人沙龙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回复主题, 不能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发表投票, 您 不可以 发表活动帖子在本论坛, 不能添加附件不能下载文件, 
   热门标签 更多...
   论坛精华荟萃 更多...
   博客热门文章 更多...


海归网二次开发,based on phpbb
Copyright © 2005-2024 Haigui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