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意大利之前,我沉浸在巴黎的浪漫优雅里不能自拔。05年圣诞节,来到佛罗伦萨,来到罗马,举目皆是擎天大柱,华美的教堂,大理石雕像,大师们的巨幅壁画,再加上那点残破,一派世家大族的气度。虽然是末落了,可与之一比,巴黎简直有点象个暴发银行家的女儿。关于意大利的印象,说之不尽,就先说说她的教堂和交通。

教堂

意大利多教堂,一不小心就住在旁边。在佛罗伦萨,酒店正好在一教堂门口。半夜,被异声惊醒,侧耳一听,是钟声。看表,12点。正想喝骂,猛想起今夜乃平安夜。抢出门去,教堂门大开,正是做圣诞弥撒的时候。我忙披了张羊皮混了进去。

教堂里面蜡烛点点,灯火通明。人们叽叽咕咕做完弥撒,开始唱诗。歌声庄严虔诚,直透人心。说实话,给圣诗谱曲的人多是巴赫,亨德尔这样的大师,能不好听嘛!记得看小说“牛虻”时,说主教大人的嗓音象银子一样,因而他的布道俘获了不少善男信女的心,尤其信女们,嘿嘿。当时我不信,小说嘛,吹呗。今夜信了。做圣诞弥撒的主教,嗓音纯净如银,再加上那雍容气度,大小歌星们全比下去了。

在罗马,为图省事,住在梵蒂冈门口。据说以前是个亲王的府第,400年了。我们住顶层,大概是亲王的厨子的切肉厨娘的小厮住过的阁楼。倒是看得见风景,一方小窗正对着圣彼得大教堂的圆顶。清晨,我被窗外的说话声吵醒,气愤,“何人在此聒噪?!” 出门一看,梵蒂冈广场上黑压压的人群,围着圣彼得大教堂的台阶。台阶前一个凉棚,一群人拥着一个红袍老者,端坐正中。乖乖不得了,是教皇本人在布道。广场上还挂有几个巨幅显示屏,这样大家虽然隔得远,也能看清教皇阁下的真身。这位教皇当真了得,我在广场上呆了半小时,他切换了意大利语,法语,英语,还有他的母语德语,轮番布道,讲一段,换个说法。我一向就钦佩通晓多种语言的人,然后人家告诉我,他的前任教皇,保罗二世会的还多。听说教皇每星期三公开布道一次。时代不同,教皇也得走亲民路线。

在欧洲旅行的人,恐怕有一半时间呆在教堂。一,因为实在多,二,教堂是浓缩的历史,艺术的精华。在法国见了大大小小的教堂也不少,我以为天主教堂不过如此了。哪知还是那句老话,天外有天。法国教堂多是文艺复兴之前哥特式的,外观雄伟,而内部幽暗肃穆。而意大利教堂的文艺复兴风格则高雅华美。

意大利的教堂多由三个部分组成,教堂主体,礼拜堂和钟楼。比如梵蒂冈的西斯廷礼拜堂,也就是有“创世纪”天顶壁画的那个,就在圣彼得大教堂的旁边。著名的比萨斜塔也不是孤零零的,而是教堂,礼拜堂和钟楼三位一体中的钟楼。比萨斜塔在它的众多照片中多半是落单,并没有旁边的教堂和礼拜堂。所以我去参观时,非常惊喜地发现旁边的教堂和礼拜堂也相当漂亮,可惜它们因为太正常,就没有比萨斜塔的名气。

佛罗伦萨是文艺复兴的发源地。文艺复兴始于斯,兴于斯,后来一位出身于佛罗伦萨美第奇家族的教皇利奥十世,把文艺复兴的中心带到罗马。自此,佛罗伦萨的光荣和精神散播到全欧洲。佛罗伦萨的“花之圣母大教堂”,是文艺复兴教堂的典型和代表作之一,以白,红,绿三色大理石建成。它的深红色大圆顶曾被米开朗基罗赞美道,“圣彼得大教堂的圆顶只能比它大,而不能比它更美”。这是老米谦虚了,因为圣彼得大教堂的圆顶是他自己设计的。我就觉得他的那个更美些。

关于“花之圣母大教堂”还值得一提的。是旁边的八角礼拜堂。礼拜堂有三扇青铜门,饰以镀金浮雕。每扇们由28块相对独立的浮雕组成,每一块表现一个旧约或新约里的圣经故事。其中一扇被老米夸奖说,“好得足以装饰天堂的大门”。所以得名,天堂之门。当年制作其中最后两扇门之前,多位成名的佛罗伦萨艺术家同时来竞标。最后为年仅25岁的一位艺术家夺魁。其以毕生精力制作这两扇门,全部完成时,已77 岁。当时,无数艺术家来作他的助手,他的工作场地成了天才的培养所。另一位落选的艺术家一气之下放弃雕塑,去搞建筑,结果建成了那个著名的红色大圆顶。我感慨万千,当时的佛罗伦萨真可谓是人杰地灵,英雄辈出。米开朗基罗只是最杰出的代表,他的周围还有许多许多出色的艺术家。

佛罗伦萨的圣罗伦佐教堂也值得一提。它是赫赫有名的美第奇家族的家庙,由米开朗基罗一手设计建筑的。因为种种原因,他没有完成这个教堂,却留下多个雕塑杰作,如,日与夜,晨与暮。

罗马的教堂就更多了。但是有梵蒂冈的圣彼得大教堂在,其他的都得靠边儿站。圣彼得大教堂前面是圣彼得广场。广场两边环绕着半月形回廊,上百根巨大的石柱巍峨耸立,回廊顶部排列着历代教皇雕像。穿过广场,就是大教堂,西斯廷礼拜堂在大教堂后面。圣彼得大教堂原建于公元326年,到文艺复兴时期已有千岁高龄,且是天主教圣地。1505年,意志坚定的教皇朱利阿斯二世力排众议,决定拆毁重建,总建筑师陆续由布拉曼特,拉斐尔,米开朗基罗等人担任。一百年后于 1626年落成。

走进教堂,我就无话可说了。没有金碧辉煌的装饰,却叫人觉得极尽奢侈豪华且高贵恢宏,大理石是用之如泥沙。整块整块白色,红色,绿色大理石雕成先知,圣徒,教皇的巨型人像。人物栩栩如生,衣饰流动飘逸,令人叹为观止,冰冷的石头不知怎地竟有这样的生命力。大理石地板上的镶嵌画也都十分精美。也许,取其中的每一个艺术品,单独放到别处,并没有这样的说服力。高就高在,如此众多的艺术精品集中在一个教堂里。这和博物馆又不同。博物馆是东一个西一个收集来的,哪里有这样的协调气氛。其中一个最受人瞩目的是米开朗基罗年轻时的作品,圣母哀怜像。圣母怀抱死去的耶稣,表情是庄严的哀伤。老米把圣母表现得非常年轻,象征她的永生。

因为大圆顶上有采光的窗户,教堂内部没有如巴黎圣母院那样的幽暗。较少宗教的神秘感,而较多艺术的光彩和皇家的气派。

西斯廷礼拜堂

西斯廷礼拜堂是梵蒂冈博物馆参观路线的最后一站,就象一部电影在结束前的高潮一样。米开朗基罗的天顶壁画已经被印刷得太滥了,可是不可能有来这里亲眼看感到的震撼。我和400年来所有参观者一样,惊得呆了。

想象一下,一幅篮球场那么大的画,还得仰着头看。

再想象一下,一幅篮球场那么大的画,作者得仰着头画。

米开朗基罗当时作画时,因为他的坏脾气,赶走了助手们,躺在21米高的鹰架上孤独地工作了四年,连教皇都不让看,朱利阿斯二世急得直跳脚。最后是米开朗基罗揭幕让他看过了,这位教皇才闭眼归天。

那他在四年里都画了什么呢?

数量上,西斯廷礼拜堂天花板480平方米,老米画了一系列创世纪故事,旧约故事,在拱门上方画了犹太先知, 在四角画上旧约传说,最后在弧面窗和拱门的凹入部分,画上基督和玛丽亚的详细家谱。

质量上,关于它的论文专著估计成千上万。印刷复制品也是铺天盖地,相信没见过的人不多。

最著名的场景是天顶壁画的中心,上帝和亚当的手指。亚当的,无力,上帝的,刚直,在将触未触的瞬间,极富戏剧性。把两个手指而不是人作为人物画的焦点,米开朗基罗不是古往今来唯一一人,恐怕也是屈指可数的几个人之一。谁说过的,大师就是不按理出牌。米开朗基罗似乎非常喜欢和擅长抓取事件将发生未发生的瞬间,大为像也是如此。这种莫名的紧张感和期待感,好像看悬念片一样。

米开朗基罗总喜欢以雕塑家,而不是画家自居。天顶壁画体现了他对立体感的偏爱。周围的先知人物和其他装饰人物处理得与天顶本身的建筑融为一体。比如,一个人物坐在台子上,可我就闹不清那个台子是画上去的,还是天顶上原有的一个真的台子。人物的立体感也极强,背后甚至还有阴影,完全象一个雕塑,只是常识告诉你,天花板上没法放雕塑。这是米开朗基罗的魔术。

西斯廷礼拜堂的一整面墙,也就是神龛后面的那一个,是另一幅巨作,“最后的审判”。米开朗基罗在作此画时,已是天顶壁画完成23年后。其时,文艺复兴已接近尾声。米开朗基罗的家乡佛罗伦萨和基督教的首都罗马,不是危机重重,就是战乱连年。最后的审判凝聚了米开朗基罗内心痛苦的火焰和对人类罪恶的绝望。他甚至把自己的样子扭曲成一个悲惨的形象,画在一角。这是一幅可怕的画,米开朗基罗被称为悲剧式的英雄,不假。

从梵蒂冈博物馆出来,我忽然觉得其他的博物馆挺可怜的。比如卢浮宫吧,得了达芬奇一幅蒙娜丽莎,视为镇馆之宝。我去瞻仰时,只见小小一个画框挂在一整面墙上,前面人头攒动,一两百号人拿着相机,不举过头顶压根就照不着。再看梵蒂冈博物馆,拉斐尔,米开朗基罗,就象泥水匠似的,粉刷了墙壁,又粉刷天花板,双双留下毕生杰作。其他名气稍逊的画家,雕塑家,建筑家就更别说了,被用得简直就象小工似的。教皇是付工钱的,可换了别的地儿,付钱人家还不去呢。

交通

意大利的城市交通,一个字:乱。

我们是自己开车去玩的,觉得到处都象达芬奇画中蒙娜丽莎的微笑嘴角--神秘呀!如果你是一个在智力测验里玩迷宫游戏的高手,你肯定欣喜若狂,因为这里的城市都是一个个活生生的大迷宫。没有一条街是横平竖直的。交叉路口也不是十字,而是五岔口,六岔口,七岔口。如果你胆敢依赖你的方向感,就等着迷路吧。

有时候,你兴致勃勃来到一个六岔路口,发现所有的出口都竖着大红牌:禁止通行!

有时候,你发现道路越走越宽,人烟越来越稀少,原来你糊里糊涂上了高速公路,正奔向远方。

有时候,你觉得周围似曾相识,难道前生有缘?其实只是你不知不觉走了两分钟之前的回头路。

有时候,你突然发现,“我们被包围了”,周围都是逛街的行人,你心慌意乱,以为误闯步行街。但是很快对面又来了一辆车。你意识到,这里居然还是双行道!

有时候,你坚定不移地跟着指示路标,就象小羊跟着牧羊人,水手跟着北极星,可是突然间,牧羊人和北极星不见了,你这只小羊只好自谋生路。

有时候,你觉得前面此路不通,明明是个小巷子嘛,哪能行车。正在你犹豫,旁边一辆庞然大物一头扎了进去,连速度都不减。

有时候,你按照一个指示路标,却越走越不对头,于是回到指示路标,重新理解它,可还是找不着北,于是你再次回到指示路标,开始尝试第三种理解。

以我们自己的例子来说,下午5点半就离开高速公路,进入佛罗伦萨市区,然后绕啊绕啊绕啊。。。,最终只得承认自己的智商太低,决定弃车步行。当我们惊魂未定,气喘吁吁走进酒店大堂时,已经8点。而此地离停车处只有200米。我们虚心向酒店大堂经理请教,怎么才能把车开到酒店前面来。她哈哈一笑,小笔一挥,在地图上随手地画了一个路线。我们一看,立刻佩服得无以复加,真不愧是在艺术中呼吸的佛罗伦萨人哪,这不是个高音谱号吗!你别说,顺着这个高音谱号,还真的顺利找到酒店。可从酒店出去就有点麻烦。因为这个高音谱号不可逆,到处都是单行道。你问我们怎么出来的?嘿,蒙呗!

意大利人的开车态度,一个字:猛。

如果你早已习惯在国内开车,我就不罗嗦了。如果不是,那也没什么大不了的,拿出你在国内挤公交车的身手来,基本就行了。虽然现在是坐在钢盔铁甲里,那些技术手段例如,见缝插针,拐一胳膊肘什么的,其实差不多,只是升级版本而已。对了,别忘了把车和你自个儿都保上险。在城区里车速不快,问题不大,要是在高速上给人拐了一胳膊肘,可就不好说啦。

意大利停车,一个字:贵。

公共停车场基本属黑店。我们停在佛罗伦萨火车站下面不到24小时,被搜刮了50多欧元!酒店自己的停车场也收费,一天27欧元。所以说那个高音谱号还挺有用,绕半天,省一半停车钱。

意大利城市公共交通,一个字:玄。

我们总结佛罗伦萨的教训,在罗马,不开车,用公共交通。

罗马的双层观光车不便宜,一人13块,但设备挺好,还有耳机提供多种语言解说,到一地儿,说两句。我们高高兴兴上了车。结果15分钟的路,愣是花了2小时,左绕右绕不说了,观光嘛,可在火车站停车40分钟是啥意思?感受普通罗马人日常生活?一上午都耗在那车上了。

在罗马打了两次出租车。第一次,天雨路滑,在梵蒂冈博物馆外面拦了一辆,跳下来一位的哥,热情洋溢,又开门又帮着搬东西。我们丝毫没丧失革命警惕性,问,去斗兽场多少钱?的哥轻松回答,打表呢,6,7块吧!我们将信将疑。15分钟后到了斗兽场,果然7块。嘿,谁说意大利出租车黑?

第二次,天色已晚,从斗兽场回梵蒂冈,一样的路程。上了一位的伯的车,开了车,才想起他没打表呀。问之,答曰,本车固定收费,天晚,15块。哎呦,黑的在这儿哪!

意大利的高速公路,一个字:赞。

虽然要收费,但还挺宽畅。尤其是限速基本没意义,因为没警察。如果你在高速公路上被众多抓超速的警车搞得很压抑,来这儿可就过瘾了。你就担心你的小欧洲车能不能承受你的疯狂速度吧。

但也有郁闷的时候。当你正爽呢,旁边嗖的一声,一辆车绝尘远去,而你的近视眼连人家是什么牌子的车都还没来得及看清楚!

意大利的高速公路还有一绝,隧道极多。意大利全境多山,北有阿尔卑斯,中有亚平宁贯穿整个半岛。可是在这儿的高速上开车,基本没有爬山路的感觉。遇山开路,遇水架桥,简直可以说一马平川。从法国边境到罗马,870公里,134条隧道,而且每一条隧道都有名字。大大小小,长长短短,最长的 “Tunnel de Frejus” 13公里,洞穿阿尔卑斯山,连接法国和意大利。阿尔卑斯山原本是天堑,如今多么容易跨越啊,交28欧元,过隧道,10分钟搞定!

意大利,充满拉丁风情,充满艺术气息。她还有许许多多动人之处,山坡上的橄榄树,连绵不绝的葡萄园,蔚蓝而醉人的地中海。。。